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2.1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文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理念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本课设计以“主题引领,任务驱动”为指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物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大的时段来说,食物生产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本单元内容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了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介绍食物生产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古代自农业出现以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世界各地的农业独立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元文明。农业的出现促使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诞生,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状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各地食物物种广泛传播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经济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食物生产技术的提高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缓解了全球饥饿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加剧食品安全问题。 本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一子目着重探讨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的发展历程,以及原始农业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二子目介绍农业革命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概况;第三子目主要探讨农业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内容。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中的优势:授课对象为高二选考历史的同学,相较于高一的通识教学,现在面对的学生对历史兴趣更加浓厚,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求知心较强。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尤其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第一课的学习,对于人类史前史有初步了解,初步掌握历史探究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农业的出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不足:高二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仍待建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稍显薄弱,在问题探究中分析问题较弱,如事件具备的特点,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即认识农业出现的意义,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状态。 2.通过阅读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3.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出现的多重因素,理解古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诞生。 4.认识食物生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教学难点 农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设计思路 1.掌握基本知识。以《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本为基础,吸收初中历史课本及《中外历史纲要》相关知识,按时序,分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以及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三个方面整理知识线索。 2.探究和解决问题。分三个方面分别设计若干问题,利用教材及相关资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示例: (主题一)原始农业的诞生 探究一:分析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的特点。(1)使用工具进行采集和渔猎;(2)迁徙群居;(3)学会使用火;(4)女性地位较高。 探究二:分析原始农业诞生的影响因素。(1)适宜的地理生物环境;(2)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采集技术;(3)缺乏用以安置过剩人口的未开发土地(4)依存经济本身的危机;(5)人口迁移受限... (主题二)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探究一:解读不同文明发源地的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状况。 (主题三)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探究一:分析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探究二:分析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重要影响。 训练题选择与设计。建议围绕历史解释素养设计练习,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抛出问题“你了解自己每日餐食中各种食物的原始产地吗?”引导学生联系高一所学知识,认识今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经是全球化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每日餐食的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通过创设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实现体验式教学。新课讲授 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渔猎——远古时期 【探究1】教师出示原始社会生活图景和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农业出现以前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的特点。 出示房龙《人类的故事》的节选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早期人类该如何摆脱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 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大约一万年前 【探究2】教师展示《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出现的影响因素。展示两则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史料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出示两幅原始社会时期岩画作品,论证早期农业发展状况。 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概况 【探究3】教师展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了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状况,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掌握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土地制度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理解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二)不同地区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教师展示古巴比伦出土实物史料,认识该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古巴比伦的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2.古埃及文明 教师展示埃及爱神形象以及田间耕作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尼罗河流域农业的繁荣。再结合必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埃及农业繁荣的原因。 3.中华文明 同学们在必修教材中已经详细了解过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所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方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希腊文明&5.古罗马文明&6.美洲文明 教材从食物生产种类,土地制度及社会生活状况介绍了以上两种文明,引导学生结合补充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具备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并孕育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创作。 教师总结:不论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还是世界其他地区古代的璀璨文明,都是在农业出现发展的基础上成长,农业是整个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引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段落引入对于农业出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 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 但这一来它也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 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而人性一旦解放就必然会使狩猎区变成大都会, 使人类从利用自身的体力发展到利用原子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4】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1.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重大意义,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教师展示埃及的自然历法,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中国的《九章算术》,介绍九章算术多种问题来源于农业生产实践,引导学生意识到早期的自然历法、数学等发展与原始农业的巨大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农业发展对于科技进步也有很大影响。 2.农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恩格斯论述国家的产生,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国家产生的条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后促使私有制产生,从而推动阶级出现,为应对战争,处理公共事务,国家应运而生。通过流程图逐步展示阶级分化的过程,展示农业发展与阶级分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思维。 课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认识人类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理解农业出现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产生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通过两则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农业发展的不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并通过地图空间的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的分析,认识到埃及农业的发达,以及在此基础发展的古埃及文明的璀璨成就。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史料回忆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美洲文明农业发展状况认识到璨烂文明的背后是强大的奴隶经济。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农业出现后人类生产生活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原始社会农业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材料中农业发展与人类定居生活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历法和数学发达的原因,认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进而理解农业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学生研读恩格斯关于国家产生的论述,思考阶级分化的根源,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分化的根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人类早期生产生活,农业产生到农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本课主要以学生总结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特点,结合史料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以及表格归纳“不同地域生产生活状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最后以两道难度递进的选择题检验本节课学习重难点,农业产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板书设计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从攫取到生产——人从自然出发改造精彩世界 二、从依存到创造——人从农业出发创造灿烂文明 三、从生存到生活——人从物质出发追求文明生活教学反思 由于食物生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抱有较大兴趣。但课本课容量较大,涵盖中外、史前、古代等相关知识,知识点庞杂,需要教师理出逻辑发展线索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进行学习。在本课中,涉及到不少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知识,提醒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注重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旁征博引,开阔学生历史学习广度,启迪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共28张PPT)历史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民为国本食为民本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本课的课程标准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课的学习重点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影响;古代文明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本课的考查热点1.农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及教材P2,总结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的特点(一)采集渔猎——远古时期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依赖于自然界的现成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使用工具进行采集和渔猎2.迁徙群居3.学会使用火4.女性地位较高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采集渔猎——远古时期白天的时间,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当夜幕降临大地,他把妻儿藏在空树干里,或藏在某些大石头后面,因为他周围都是凶猛的野兽,天黑时这些野兽就要开始游荡,寻找食物。在那个世界里,你要么吃,要么就被吃,生活是极不舒服的,因为它充满了恐惧和灾难。夏天,他要忍受日光的暴晒。冬天,他的孩子可能会在他的怀里冻死。当他受了伤(捕猎的动物总是容易弄断骨头,或者扭伤脚踝),没有人照顾他,他必定惨死。——房龙《人类的故事》严酷的生存危机催生变化—原始农业出现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原始农业出现——距今大约一万年前【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适宜的地理生物环境,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采集技术,缺乏用以安置过剩人口的未开发土地,依存经济本身的危机人口迁移受限···更新世晚期, 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 使一部分物种消亡, 人类在采集水果、浆果, 猎取飞禽走兽、鱼虾不能果腹的情况下, 不得不转向利用植物的块茎、草本植物的种子。···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可利用的动、植物密度降低;二是人口的增加接近载能。旧的平衡模式被打破后, 人口超过了载能, 为提高生产力而改造和控制环境的做法被优先选择, 人们会选择更有效的取食手段。——胡效月, 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淮南子·修务训》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班固:《白虎通义·号》看法:两则材料读书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皆有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主要因素。【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原始农业出现——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沧源崖画,1966年《文物》杂志上刊登其调查报告,其中的《村落图》因图形集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且具备记事功能而引起考古界广泛关注。塔西里·那杰岩画,出土于阿尔及利亚。有学者认为该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一、从攫取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原始农业出现——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概况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合作探究】依据课本p4-5,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地域生产生活状况表格。(一)概况地域名称食物生产种类土地生产状况社会生活(载体)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古希腊地区古罗马地区美洲地区地域名称 食物生产种类 土地生产状况 社会生活(载体)两河流域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 王室、神庙拥有,合伙经营或佃户生产 乌尔王陵镶嵌画尼罗河流域 王室、神庙拥有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印度河流域 大麦、小麦、甘蔗、棉花、牛羊 国家拥有土地 种姓制度黄河、长江流域 粟麦、稻,猪、狗、 君主、贵族拥有,个体农耕、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古希腊地区 大麦、小麦、葡萄、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生产 古希腊陶瓶古罗马地区 谷物、橄榄、葡萄 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浮雕美洲地区 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 贵族、村社拥有 印第安人农耕图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上)》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文明【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及教材p4,分析古巴比伦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王室和神庙拥有大量土地,土地私有制度保障生产—《汉谟拉比法典》提供法律保障—国家为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重视兴修水利工程。乌尔王陵军旗(和平面)(二)不同地区文明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古埃及文明尼罗河从南向北流经埃及,为埃及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上游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非洲的热带草原,富含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等于每年给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土地普遍施了一次肥……公元前5世纪访问过埃及的希罗多德宣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中外历史纲要(下)》爱神哈托尔常化身为母牛,化身为女性时,也带有牛头。田间耕作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3.中华文明江苏睢宁双沟镇东汉墓出土东汉牛耕画像石(局部)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南稻北粟”格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围剿公田(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步建立)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 《中国文化史大纲》3.中华文明都江堰手绘图男耕女织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3.中华文明(1)经济格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问题探究】结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4.古希腊文明古希腊陶瓶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古罗马:和平祭坛浮雕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5.古罗马文明收获图赶集的古罗马农民(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二、从依存到创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6.美洲文明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印第安人农耕图(16世纪)收获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也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而人性一旦解放就必然会使狩猎区变成大都会,使人类从利用自身的体力发展到利用原子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探究】请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农业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增长,一部分人可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促进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以及财富积累。——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了食物生产者—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速了人口的增长—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塔德拉特阿卡库斯岩画西安半坡遗址复原图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古埃及太阳历中国阴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九章算术》3.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三、从生存到生活——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4.促进生产关系变化:产生私有制,阶级,国家社会分工手工业、商业剩余产品阶级产生农耕畜牧发展阶级矛盾部落战争形成国家文字产生男主女从定居生活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公共权力机构与防御工事奴隶主奴隶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本课小结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群居;女性地位较高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农耕畜牧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独立发展,多元共存科技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农业的出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生产生活:定居,社会分工,精神追求人与自然: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人口增加随堂演练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 ( )A.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B.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C. 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D. 专门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B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堂演练2.(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