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我与社会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我与社会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 一 学期教案
课 题 第 一 单元第 1.1 课《 我与社会》 总(1)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2023 年 9 月 1 日
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我与社会”从中学生自身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认识到随着身体的发育、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认识到“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我”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进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课标分析:“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指学生结合实际,能说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知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具体来说,学生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对社会生活的感受。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 目标 1.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2.道德修养: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法制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4.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作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学习 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 难点 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 准备 一体机、课件、教材等
教学 评价 1.回顾暑假生活,结合自身经历,说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感受。(指向学习目标1,对应单元评价任务1) ⒉.看图片,感受不同生活场景,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从3种角度自主分析总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说出人在社会中成长的具体内涵。(指向学习目标2,对应单元评价任务2)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分享:暑假发生了哪些“大事”? 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开始关注社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一)感受社会生活 通过学生假期活动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教师点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 学生感受: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课堂笔记:1.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感受? 课堂探究:小华暑假里经历的“大事” 大事①:“我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然累得筋疲疲力竭,却很有成就感。” 大事②:“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到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大事③:“在网上看到我国三艘航空母舰建造和下水的纪实报道,我心潮澎湃,对国家军事实力的增强感到由衷的自豪。” 思考并讨论:以上所见所感,对小华的成长有哪些积极意义? 教师点播: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爱国情感,强化了责任意识。 课堂笔记: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课堂故事: 【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 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逊梦想成为一名水手,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执意出海游历,不幸的是,船在暴风雨中倾覆。同船之人无一幸免。他孤身漂流到一座荒岛,身上物品所剩无几。尽管在荒岛上困难凶险不断,他却勇敢地生存了下来。后来,他发现一个长满葡萄的山谷,在那里搭建了一个容身之所。渐渐地,他开始喜爱孤岛生活。他驯养山羊,练习编筐,制作面包和陶器。在岛上过着宁静富足的生活。有一次,他救下一个即将被祭祀的野人,把他当做贴身仆人和亲密朋友。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后,回到了故乡。 思考并讨论:(1)以狼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2鲁滨孙逊凭什么能够在荒岛生存下来?后来为什么想要离开荒岛?又为什么能够成功离开荒岛? 教师点播:(1)狼孩的成长因脱离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教育而无法重新融入人类社会,不具备社会人的能力,最终死去。这告诉我们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鲁滨孙逊想念亲人和社会生活的美好;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以及此前在人类社会中学习的各种经验技能,最终回到了家乡。 课堂笔记: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化印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亲近同学、思念亲人朋友、为社会正义感动、为社会丑恶愤怒。 相关链接:如何定义“人”?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 教师点播: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形式存在,他总是需要和别的人打交道,从而建立家庭、社会和国家。 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师点播:要想定义一个人是谁?那就要尽可能完全地概括他的社会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强化印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王亚平分别承担者航天员、同事、教师、母亲等多种社会身份。 社会关系的类型: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回顾暑假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哪些,感受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分析参与社会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通过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印证我们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这两句名言带有哲学和社会学色彩,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
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