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 一 学期教案课 题 第 一 单元第 1.2 课《 在社会中成长》 总(2)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2023 年 9 月 4 日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主要围绕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展开,引导学生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并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每个人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层次“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围绕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养成展开,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分析:本节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学习 目标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2.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3.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学习 重点 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 难点 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教学 准备 一体机、课件、教材等教学 评价 1.自主预习任务,学生能否自主高效完成,并有效的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习过程小组合作能否积极有效的进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知识巩固训练能否有效的完成,并掌握基本的知识迁移和运用。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通过“老虎伤人”的段子提起学生讨论“社会交往”的兴趣。进而提出“你有‘社交恐惧症’吗”这一问题,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视频:讲述一名“社交恐惧症”男生的一天) 说一说:你的“社恐”表现在哪里?给你带来哪些影响?你是否渴望改变? 教师总结,导出本课主题“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学生分享自己“社交恐惧症”的感受,大家了解到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处于社交场合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出现明显而持久的害怕、焦虑,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这造成自己朋友圈很小、眼界很窄、不够自信等;自己渴望改变现状,能够积极融入集体和社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教师点拨:既然我们希望缓解“社交恐惧”,就说明我们渴望融入社会,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学生感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课堂笔记:1.个人的成长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会化”? 第一段:介绍“社会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段:介绍“社会化”的过程及“社会化缺陷”; 第三段:介绍理想“社会化”的成果。 课堂探究:你是“宅一族”吗? (视频:讲述11条宅男宅女的日常) 思考讨论:疫情期间,不少人都“宅”过。“宅”是否意味脱离社会了呢? 教师点拨:我们的身体虽然“宅”在家里,但是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并没有和整个社会断了联系。尤其是疫情隔离期间,我们更加感受到个人的生存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感悟: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课堂笔记:1.个人的成长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堂探究: 疫情无情人有情,上海邻里互相“投喂” 2022年6月1日零点起:上海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有人白衣执甲、驰援守“沪”;有人挺身而出、逆向而行;有人互帮互助、传递温暖……这一幕幕,暖心又感动。 上海封控小区里,原本不熟悉的街坊邻里们,通过微信群里的互相鼓舞,物资共享、互相投喂,邻里街坊关系变近了。这种爱心和温情不断传递,共同守“沪”~~ 思考并讨论:疫情期间的相互守护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你还知道哪些社会温情故事? 教师点拨: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和延续都离不开他人的呵护和温暖。疫情期间的相互守护有利于形成抗击疫情的合力,尽可能地让让生命存活、延续。在关心爱护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他人的善意反馈,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自身的社会价值。 学生感悟: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课堂笔记:2.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链接: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思考讨论:结合你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点播:亲社会行为并不是苛求一个人成为“圣人”,而是基本的希望他能本着一份善意和正义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学生感悟: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笔记: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③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 以“社交恐惧症”为论题,由于帮助青少年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理解我们的内心渴望融入社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蹒跚学步开始,我们就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关爱,我们一步步成长,不断地去学习和适应社会,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预期 通过“上海疫情下的邻里互助”能很好地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亲密互助的关系和应当互爱互助的道理。 如果对亲社会标榜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应当从生活中一些善意的小事讲起。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