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 一 学期教案课 题 第二单元第五课5.1《法不可违》 总(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年 月 日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学习 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都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到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重要性。 2.学生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从而锻炼了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违法行为的基本含义及其类别,叙述出违反法律要承担的不同法律后果。学习 重点 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 难点 学会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教学 准备 结合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具体的课标内容准备教学教学 评价 1.明确基础知识,在规定时间识记重点知识。 2.能自主完成同步分层卷的知识回顾。 3.针对知识,完成当堂达标的题目。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情境导入: 第一环节 违法无小事 活动 1:知法律作用 观看视频:球迷小伙冲进球场拥抱梅西 观看视频思考评价这位球迷小伙的行为,并谈谈对我们的警示。 总结: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会受到惩罚。 活动2:析违法类别 镜头一:6月19日,在浙江宁波,小徐丢了一部苹果7手机,联系上捡到手机的某中年妇女后,对方开口索要2000元酬谢费。双方见面后,为表达谢意,小徐送上了一筐杨梅,但说最多给500元酬谢费,对方一口回绝,无奈之下小徐报警。法院判决中年妇女限期归还手机。 总结:行政违法行为的特征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总结: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镜头三:7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汲斌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汲斌昌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生活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总结: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第二环节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3:谣言止于智者 观看视频思考:思考:材料中大V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行为? 小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霸座、酒驾、噪音扰民。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活动4: 众说纷纭: 列举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思考:以上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小结:民法规定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活动5: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案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四个活动知法律作用——析违法类别——警违法行为——遵法律法规来引导学生认识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结合视频与新闻,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学会了判断某种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所以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