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 一 学期教案课 题 第二单元第四课5.2《预防犯罪》 总(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年 月 日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本目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犯罪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本目主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表达了三层意思:1.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2.阐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3.学生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学习 目标 1.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预防犯罪; 2.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3.健全人格:明辨是非,逐形成自我控制、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 4.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做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基本特征及危害,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学习 重点 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教学 难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教学 准备 结合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具体的课标内容准备教学教学 评价 1.明确基础知识,在规定时间识记重点知识。 2.能自主完成同步分层卷的知识回顾。 3.针对知识,完成当堂达标的题目。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向校园欺凌说不!五名未成年少女被判刑》。 学生思考:五名未成年少女受到何种惩罚?她们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答案提示: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防犯罪”。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了解罪与罚 1.展示小辉的人生轨迹的表格: 小辉的人生轨迹片段 行为的性质 受到的处罚 七年级时他经常迟到、旷课, 甚至夜不归宿 ① 纪律处分 升入八年级后,他沉迷于网游, 为筹钱上网,把学校的电脑零部 件偷去卖 一般违法行为 ③ 20岁生日那天,他醉酒驾车将一 个行人撞成重伤 ② ④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①②③④应该是什么。 (2)表格中②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小辉醉酒驾车撞伤路人触犯了哪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内容是什么? (4)从小辉的人生轨迹看,他违法的自身原因是 什么? 提示:(1)①违纪行为;②犯罪行为;③行政制裁(或行政处罚);④刑罚处罚。 (2)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 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3)触犯了刑法。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4)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教师总结:刑法是最严厉的法律,是制裁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 2.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 思考:(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提示:(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如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小,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就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盗窃涉案数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就构成犯罪。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3.展示材料: 2021年2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某受贿案,对被告人陈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 思考:(1)陈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陈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提示:(1)犯罪行为。 (2)刑罚。 (3)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教师总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 思考: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犯罪与年龄大小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总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展示材料: 16岁的学生张某经常旷课、去网吧,父母对此不闻不问,老师多次对其进行劝导,但他仍不知悔改。后来张某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进行了持刀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站在被告席上的张某很困惑:我还是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不负刑事责任吗? 思考:(1)上述材料中张某的行为中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导致张某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3)张某的堕落给我们青少年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提示:(1)不良行为:经常旷课、去网吧。犯罪行为:持刀抢劫。 (2)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法律意识;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 (3)要主动接受良好的教育;要结交益友,不交损友;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等等。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活动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案 课堂总结: 本课时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青春寄语:遵纪守法,修身养德,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小事见大,脚踏实地,以法律为准绳开启成长引擎! 板书: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