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单元设计(表格式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单元设计(表格式 )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单元知识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学习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 2.内容要求:(1)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恪守诚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核心理念,做文明的社会成员。(3)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社会规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各种社会规范,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守时、诚信、遵守法律等。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这些不同的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第三课帮助学生从规则的产生、规则的运行、规则的改进等角度深刻认识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则,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其中,从改进规则的角度认识规则,既能够扩展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课围绕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等话题展开,这些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从尊重的含义和功能,从文明有礼的培养,从诚信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道德规范;教材从一般的礼貌、规范到仪式、礼制,从礼对个人的作用到礼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逐步提升学生对礼的认识深度;教材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活动、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诚信,从而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行为能力。 第五课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八年级学生情绪易变,做事容易冲动,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这样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遵守法律比较熟悉,而一旦他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或采用极端手段自行解决,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初中学生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既能够明白社会规则对自我、他人的约束,同时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也就是心目中的“我”与实际表现出来的“我”存在差异。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成为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积极改进者。 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持消极态度,甚至通过违反道德规范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加强引导,从尊重道德规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价值角度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不断克服和解决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 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的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学生对依法维权的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须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自身维护合法权益,以保证自身的人格尊严等各种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单元教学目标: 1.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 2.法治观念: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单元教学知识重难点: 1.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重点) 2.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重点) 3.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难点) 4.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重点) 5.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难点) 6.阐明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的具体要求。(重点) 7.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重点) 8.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难点) 10.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难点)
单元教学措施: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法律规定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进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规定和道德观念,并从中发现问题和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定和道德观念;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单元课时安排: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框一课时,第二框两课时) 社会生活讲道德(每框一课时)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每框一课时)
单元评价设计: 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参与情况和学生的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外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评价学生的法治素养。
单元教与学活动设计: 1.单元备课视角教学提示: (1)以“社会生活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2)以“见贤思齐,见善则迁”为议题,收集体现正确荣辱观念的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嘉言金句等,讨论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3)以“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议题,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举办图片展,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4)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2.各课时知识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