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电荷【教材分析】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难点电荷守恒定律。【新课导入】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节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演示】摩擦过的琥珀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学设计】问题1:什么是电荷 什么叫摩擦起电 电荷有几种 什么叫电荷量?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像羽毛一类的轻小物体,我们就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人们发现,很多物体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并称这种方式为摩擦起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表示,有时也可以用q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问题2:为什么有的物体容易带电,而有的物体很难带电呢 可以先来讨论一下下面几个问题:(1)原子由什么组成 (2)为什么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3)原子核稳定还是最外层的电子稳定?摩擦起电的原因和电子的稳定性有关吗?(4)金属导体中最外层电子有什么特点?最外层电子又叫什么?(5)绝缘体中有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以及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每个原子中质子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原子内部的质子和中子被紧密地束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原子核的结构一般是很稳定的。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受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原因。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中几乎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荷。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总结发盲找到摩擦起电的原因,也为后面顺利解释静电感应现象打下基础。2.静电感应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问题1: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可以看到导体A和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这表示导体A和B都带了电。问题2:手持绝缘柱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再让导体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A和B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 可以看到导体A和B上的金属箔仍张开,说明导体A和B上仍带有电荷。可以看到金属箔再次闭合,说明导体A和B又不带电了。这是因为导体A和B带有相同电荷量的异种电荷。问题3:发生上述现象的原理是什么 当带正电荷的C靠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和B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移至导体A的左端,使导体A带负电,导体B带正电。如果在导体A和B接触的条件下先将导体A和B分开,再将C移走,则导体A和B都带了电;如果移走C后,将带电的导体A和B接触,导体A和B上的电荷将中和,导体A和B就又不会带电了。问题4: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导体棒的上端时,导体棒下端的金属箔是否会张开?金属箔会张开,其实这就是静电感应现象。设计意图:通过物理现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本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物理观。3.电荷守恒定律问题1: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有什么相同点吗 都是电荷的重新分布,而不是产生了新的电荷;而且,在重新分布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发生变化。问题2: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作电荷守恒定律。另一种更普遍的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4.元电荷问题1:什么是元电荷?带电体的电荷量是任意的吗?迄今为止,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电性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e表示。实验还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问题2: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谁测得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电荷现在公认的数值是多少?计算中可取多少?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公认的元电荷e的值为e=1.602176634×10-19C,计算中可取e=1.60×10-19 C。问题3:电子的比荷是什么?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之比,叫作电子的比荷。【板书】9.1 电荷一、电荷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静电感应实验三、电荷守恒定律内容四、元电荷1、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用e表示。2、元电荷的值:3、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之比。【教学评价】本节的有些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而本节的重点是两种起电方式的产生原因和电荷守恒定律。采用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双边讨论、得到答案、再提问题……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观,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给予学生分析表达的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