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道德修养: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法治观念:通过探究,对比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异同,初步认识不同的社会规则,认识法律具有强制里和权威性。
健全人格:能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权利,并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以及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责任意识:认识不同的社会规则,体会纪律、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话题一:《法律是什么》教学反思
本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消除学生对法律的陌生感,感受法律就在身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什么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辨析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异同,从整体上感知法律的概念。本话题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其一,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2页的段正文和一个活动组成。正文明确我们生活在自然中、社会中,也生活在法律中。通过两个学生经历过的
事例,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观察生活现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体会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如乘坐大巴要付费、医生上岗需要执照;体会法律保护人们的权利,如乘客、病人的健康安全受保护;法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设置了乘客、承运者、监护人、未成年人、医疗工作者等身份,并作出相关规定。
其二,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2-3 页的两段正文和四个情境组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两组内容分别介绍权利和义务,列举了财产权和受教育权,遵守交通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义务,让学生了解自己享有权利,认识自己必须履行义务。除了知识内容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其三,不同社会规则。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4页组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探究不同的社会规则。正文引出了纪律、道德和法律,活动园和阅读角分别介绍了法律与纪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比纪律、道德和法律的异同,体会这些社会规则共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认识法律具有的强制力、权威性和普遍性。
根据道法学科性质及本框法律特点,自主学习部分我设置了5个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问答熟悉教材内容。学生课下借助课本查阅资料,法律这框内容,学生相对难理解,以思考题引导阅读,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自学,除了问题设置还应考虑其它元素,如适当的标准,有趣的图案等。合作探究是花时最多,最能体现研学案质量的部分。我觉得探究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值得探究,有必要探究,通过探究可进行情感教育等。《法律是什么》 研学案中,我依据这些要求,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探究1、 认识规则,让学生熟悉规则类别,并举出身边的三类规则,然后再对这些规则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个探究就比较好,有探究价值。探究2在1的基础上确定,学生通过探究1了解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探究2、就来分析其特殊性。展示阶段,为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我给学生适当压力,督促快速作答,每一探究只收完成最快的三个组,学生都紧张着思考、讨论、作答。探究3、在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既了解了法律的特征,又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步步深入, 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
问题设置上应有层次性和梯度,形式避免单一,可设置选择和问答,总觉得缺少什么,所设探究问题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方面培养较少。在以后教学中,我会认真考虑并改进这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