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知道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道德修养:增强对宪法的认识能力,理解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治观念:知道宪法的地位;宪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之处;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健全人格:感受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宪法维护自身权利,积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以宪法为行为的根本准则。话题二:《感受宪法日》教学反思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律依据宪法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害。本话题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一,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17-18页组成。教材第17页用两段文字和一幅图片生动地描绘了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即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有宪法才有其他法律。教材第18页活动园通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直观地展现了其他法律依据宪法制定,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位阶。上方的正文为学生解释了宪法是根本法的原因,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其二,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19页组成。宪法规定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教材上方的正文阐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确认的,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所以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侵害。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活动园内容旨在通过连线的方式将宪法内容和生活场最对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宪法维护自身权利,积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以宪法为行为的根本准则。如何建立宪法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六年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尚少,对宪法的感知也有限。如何建立宪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师首先要了解宪法内容,明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发现宪法在生活中的“踪迹”,然后再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途径向学生传达。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父母,父母的经历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明白宪法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还可以请检察官或法官走进校园开展讲座,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著名的谚语故事等,引导学生明白宪法是庄严神圣的,学习宪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冷静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