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理解公民的内涵。道德修养:了解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理解公民与国家的法律关系。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健全人格:知道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了解“公民”的词源。责任意识:知道不同的公民身份代表着不同的国籍,清楚国籍的取得与丧失。话题一:《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反思本话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份可能因不同的场合而变化,但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则不会改变。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引人国籍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判断公民身份的方法,并通过介绍世界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本话题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公民身份的表现。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22页组成。正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身份区别,在活动园中引人“中国人”“外国人”的概念。学生对世界上不同国、不同国民的现象有认知,但不了解其真正内涵,本部分内容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国民身份的意义,为其后的学习打基础。其二,公民身份。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23页的知识窗组成。首先,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可以取得或丧失,强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方面回应 上一页的问题, 另方面指引判断公民 身份的方法。其次,几个案例帮助学生学习辨别一个人是否具有中国公民身份,即是否具有中国国籍的方法其三,公民概念的起源。本部分内容由教材第24页的活动园组成,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概念,指出公民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公民的身份和权益无法惠及一国的所有居民。教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于“国籍、公民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的认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国宪法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