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备课】人教版物理九(上)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备课】人教版物理九(上)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三、素养目标
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师 大家先不要着急判断,等我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了.
【进行新课】
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师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习的密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思考.
生: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
师 回答正确.这就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好,请大家再思考,如果有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
学生根据上面类推:
2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2×4.2×103J的热量;
则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2×2×4.2×103J的热量.
师 那么如果知道有mkg水,加热前初始温度为t0℃,加热后温度为t℃,那么它吸收了多少热量呢?
学生类推,得出结论:吸收热量为m×(t-t0)×4.2×103J.
师 同学们很棒!回答非常正确.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关于比热容的热量公式.(多媒体展示课件“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
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多媒体课件)
(1)如果某物体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为Δt,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Δt.
(2)此公式适用于物体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的过程不适用.
(3)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升=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Δt降=cm(t0-t),Δt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
(4)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吸=Q放.
板书:
热量的计算:
(1)升温吸热:Q吸=cm(t-t0).
(2)降温放热:Q放=cm(t0-t).
例题1(多媒体展示)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
解:
Q放=cm(t0-t)=0.46×103J/(kg·℃)×1.5×10-3kg×(800℃-20℃)=538.2J
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教师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吸(放)热时的热量公式,并通过练习巩固强化了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关于热量的计算,新课标并未做具体要求,由于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未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故无法用直接公式法进行计算.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热容的物理含义,用算术法计算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醒学生分清温度变化中的“升高了多少℃”和“升高到多少℃”的区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