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4.2《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阐述法律关于民事权利行使和防止权力滥用的规定,理解确定权利界限、防止权利滥用的意义;2.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和生活实例,理解名誉权保护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情形之间的关系,了解人身权的限制;3.结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和生活实例,理解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含义与要求;4.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和生活实例,阐述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树立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教材分析】“权利行使注意界限”是从民事权利的界限与防止权利滥用的角度,重点阐述法律对于人身权、知识产权的限制,以及相邻关系规则对于不动产所有权人的限制。本框包括两目:第一目“民事权利有限制”,阐述民法既赋予民事主体丰富而全面的民事权利,对各种民事权利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要求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重点阐述了法律为人身权、知识产权设定的界限。第二目“妥善处理相邻关系”,阐述法律对于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讲述法律对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学情分析】高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加,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社会化进度加快,学生认知的核心成分——思想能力更加成熟,基本达成了向理论思想的转变,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想和创造思想有了较大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显然增强。此外,通过前面的学习铺垫,学生已经全面了解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有了进一步提高主动学法、自觉用法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目标】了解法律对权利行使的要求,能够明确民法为不同的民事权利设定的界限。结合相关案例了解人身权的限制;结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和生活实例,理解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含义与要求;能够阐述并理解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能够树立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妥善处理相邻关系教学难点: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并解读《民法典》两条具体规定让学生理解,权利行使是有界限的。展示新授课的总议题:如何把握民事权利行使的界限新课讲授:探究一:网购差评需谨慎通过播放一段“顾客因网购差评遭报复”的视频,引发学生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设计三个问题:在网购过程中,给出差评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本身是否合法?②给出差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差评内容本身是否合法?给出差评的目的是什么?消费者是在追求何种权益?通过学生对这个案例的讨论、归纳总结出民法对名誉权的限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分析学生的思路,概括学生观点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适当时机做出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明确权利行使的限制,不能损害对方利益,否则会构成侵权。探究二:网络直播勿侵权这个探究案例设计了今年五一期间在某平台爆火的“挖呀挖”视频,围绕黄老师直播获利可能涉嫌侵权的案例,提出四个递进式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对著作权“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这个难点知识进行剖析和点拨,让学生既能明确两者的含义,又能了解两种使用的一些常见情形,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两者的异同点。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网络直播和自媒体创作中容易发生的侵权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究三:邻里关系要和睦这里设计了“六尺巷”的典故,通过对“六尺巷”的原文解读,并引导学生分享现实生活中与邻里可能发生的实际纠纷,启发同学思考得出结论:要妥善处理相邻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懂得如何处理相邻关系。因为这是本课的重点知识,所以在这个环节对学生如何找准“关键词”、提纲挈领式地掌握知识进行了点拨,并设计了当堂掌握并展示背诵“PK”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课堂实效。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持邻里团结有爱的和睦关系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妥善处理与邻里的关系。议题总结:通过三个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本课总议题: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但是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不可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课堂小结:展示本课知识小结,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当谈检测:通过设计了针对性训练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2 权利行使注意界限评测练习1. 每年“五一”前后,平潭进入观赏“蓝眼泪”旺季,各类追“泪”攻略在朋友圈刷屏。某传媒公司在帮陈某制作民宿宣传片时,为了更好地展评平潭当地风景,从网络上截取了摄影师林某拍摄的“岚海精灵”蓝眼泪主体摄影作品。林某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擅自用于商业宣传后,便将陈某诉至法院。下列对这起因“蓝眼泪”引发的纠纷分析正确的是①传媒公司从网络上截取林某作品,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②陈某还是侵犯了林某依法对该摄影作品享有的著作人身权③林某在作品发表前进行著作权登记,可以更好维护自身权益④该摄影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届满后,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 甲与乙是邻居,平日关系甚好。年初甲在翻修房屋时,因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其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东墙太近,以致下雨时乙房屋东墙墙体因水滴受潮导致屋内墙皮脱落,进而影响正常居住生活,乙多次与甲交涉未果,两家关系交恶,最终乙将甲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甲赔礼道歉、拆除房屋并赔偿损失。对这一案件分析正确的是①邻里之间,应本着方便生活、团结互助的原则处理相邻关系②本案为相邻关系纠纷,它是对不动产用益物权的限制或延伸③甲属于过错方,侵害了乙的合法权益,法院应支持乙的所有主张④甲房屋的滴水檐距以房屋东墙太近给乙带来困扰,应承担侵权责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 年近 90岁的某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在一次上网搜索资料过程中,他发现自己 160余篇已经在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被收录在国内某权威学术期刊检索网站,有些自己50多年前发表的作品也被收录,但自己并不知情,而且自己下载也需要付费。为维护自身权利,教授将该网站告上法庭。该学术期刊检索网站①私自收录作品侵犯了该教授的著作权②若允许作者免费下载则不构成侵权③私自收录该教授 50年前的作品不构成侵权④私自收录行为违背了民事活动的自愿原则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 某校学生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内容时,对以下行为进行讨论,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文章中引用了司马迁《史记》的一段话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一篇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某同学从网上找到一首流行歌曲,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 某熟食店独立研发的新配方与某百年老店味道相似①a中作品已超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 50年保护期,可以不经著作人许可②b中行为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无需付费,是法律对著作权进行限制的情形③c中某同学从网上下载流行歌曲到自己的手机上的行为,不侵犯著作权d中如果某百年老店的配方是以商业秘密方式来保护的,该熟食店不侵犯知识产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 张某和李某是某小区的隔壁邻居,两家共用公共走廊,入户门分别安装在两堵呈直角的墙壁上,离得非常近。张某为保障其自身及家人人身财产安全,便在其入户门上安装了具备摄像录音存储功能的监控摄像头。李某认为,当其家入户门呈打开状态时,该摄像头可拍摄到家内部,影响其财运,遂与张某发生争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张某没有处理好相邻关系,侵犯了李某的用益物权②两人应按照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解决纠纷③李某有权要求张某遵守公序良俗,维护其财产权④张某安装摄像头侵犯了李某的隐私权,应停止侵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 张三、李四、王五依次比邻而居,张三为修房向李四提出在其院内堆放建材,李四不允。张三遂向王五提出在其院内堆放,王五同意并要求张三付费 200元,并提出不得超过 20天,张三同意。修房过程中,张三搬运建材需从李四家门前经过,李四予以阻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李四有权拒绝张三在其院内堆放建材②李四无权阻拦张三经其门前搬运建材③王五要求张三付费 200元是不合法的④相邻关系是对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章专门就相邻关系做出了规定。如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对这一条款的正确解读是①邻里间在行使权利时应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②不动产的权利人应当为相邻人提供一切方便③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④邻里关系的处理方式应充分尊重当地的习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 甲与乙是邻居,平日关系甚好。年初甲在翻修房屋时,因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其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东墙太近,以致下雨时乙房屋东墙墙体因水滴受潮导致屋内墙皮脱落,进而影响正常居住生活,乙多次与甲交涉未果,两家关系交恶,最终乙将甲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甲赔礼道歉、拆除房屋并赔偿损失。对这一案件分析正确的是①邻里之间,应本着方便生活、团结互助的原则处理相邻关系②本案为相邻关系纠纷,它是对不动产用益物权的限制或延伸③甲属于过错方,侵害了乙的合法权益,法院应支持乙的所有主张④甲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东墙太近给乙带来困扰,应承担侵权责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 家门口摆个鞋柜,楼道里放置儿童车,窗根儿下戳着墩布......这是很多居民楼内常见的现象。自家物品能否摆放在公共空间?赞同者认为,自家门前地属于自己花钱购买的公摊面积,想怎么使用都行;反对者认为,楼道属于公共空间,归全体业主共有,谁都无权私自占用。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自家物品占用公共空间违背公序良俗,但不触犯法律B. 只要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当事方的行为就无可厚非C. 业主对公共空间享有共有权利,任何人不得随意占用D. 利益相关方可通过平等协商订立合同,明确权利义务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古以来,邻里关系在中国人的交际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私自改装、违章搭建、封路拆桥......采不到光、通不了风、走不了路,邻居爱"搞事儿"怎么办 民法典设立"相邻关系"条款,为构建和谐的相邻关系加上"保险栓"。材料一生活中的案例王某与钱某均住于某小区一栋四层楼内,该楼每层居住两户。王某对四楼两套房屋均拥有产权,便在三楼以上第二个楼梯的台阶处安装木板进行封闭,仅留自家!出入的小门。居住在三楼的钱某认为王某封闭楼道侵犯了自己的采光权,且阻断了消防通道,影响自己的生活。在反复协商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钱某将王某诉至 !法院,要求王某拆除封堵的木门。同时,王某也将钱某告上法庭,认为钱某在自家房屋北侧阳台安装了封闭铁皮保暖阳台,会导致他人可通过钱某阳台凸出的墙体攀}上四楼,对自己所住房屋的安全造成影响,要求钱某拆除封闭阳台。材料二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断一断材料一中的邻里纠纷案。(6 分)(2)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4 分)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断一断材料一中的邻里纠纷案。(6 分)(2)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4 分)【参考答案】1.D 2.B 3.B 4.B 5.C 6.A 7.A 8.B 9.C10.(1)①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民事权利行使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②案例中,王某封锁楼道、阻断消防通道,侵犯了他人采光权,其行为侵犯了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应当停止侵害、拆除封堵木门。③钱某安装保暖阳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2)建设法治社会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2分)邻里之间应以和为贵,要学会宽容礼让,通过自愿协商,和平解决问题,构建和谐邻里关系。(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该问总分不超过 4分课后拓展:请同学欣赏歌曲《六尺巷》,根据“六尺巷”的典故再次升华本节课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给出课后拓展作业:运用所学知识给你所在的社区写一封邻里和谐相处的倡议书。要求:措施要具体,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②规范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字数 200字左右。课后反思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我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节课的地位、内容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重难点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要使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设计不同的案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通过给学生提供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内容;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实例进行深入思考,拓展探究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点拨总结等方式组织了丰富的学生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坚持问题导向,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逻辑推动学生不断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氛围,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注重鼓励学生从生活场景中学习法律知识,探讨法律争议中的情理法,通过分析学生的思路,概括学生观点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我注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适当进行引导,及时地进行肯定性评价,让学生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和较高的成就感,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