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课题 4.1夯实法治基础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教材分析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德修养:践行遵纪守法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 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 法治的意义。难点 法治中国的建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前预习题目:1、什么是法治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3、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4、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总目标、基本要求?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在相应位置做好笔记。课件播放视频“深圳法治宣传大使”,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说你的感想,谈谈你认为法治是什么? 自主预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课件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笔记。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本课主题,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讲授新课 一、选择法治道路教师讲解法治的含义,什么是法治。课件展示社会生活中法治对人们的影响,教师讲解个人层面: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课件展示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图片,教师讲解从国际层面上,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课件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制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教师总结讲解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课件展示民法典编纂相关材料: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在过去5年间,民法典编纂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超42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收集意见总数达102万条。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形成了目前总共7编1260条的民法典草案。最终,制定出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请同学们思考:1.编纂民法典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何意义?2.有了民法典就等于有法治吗?教师讲解实施法治要求一:实行良法之治。请同学们课堂展开小辩论:辨析:有了法律就能实现法治吗?教师讲解人治与法治的区别。请同学们讨论:一个国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就是“法治”的国家吗?教师讲解法治要求二:实行善治教师总结讲解法治的要求。二、描绘法治蓝图课件播放视频“法治中国宣传片”,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谈谈你的感想,说说如何建设法治中国?教师讲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课件展示我国的法治蓝图。教师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结合十六字方针,教师总结讲解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补充拓展: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青少年怎么做呢? 理解什么是法治结合时事材料理解良法善治课堂辩论课堂练习 1.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在加强外来物种防控、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定。该法的表决通过( A )A.有利于以良法之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B.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理念C.体现民主立法,有效促进了公正司法D.体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决定权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确立良法之治。下列对良法认识正确的是( B )①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良法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③良法维护公民的所有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④良法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C )A.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B.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执法者C.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D.要求对违法行为都追究其刑事责任课堂小结 本课时重点讲述了法治的意义和要求、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要求,旨在让学生明确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努力成为法治中国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板书 4.1夯实法治基础一、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的含义2.法治的作用?(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3.法治的要求二、描绘法治蓝图4.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重要性)、总目标、具体内容、基本要求?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夯实法治基础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教学目标政治认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德修养:践行遵纪守法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责任意识: 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新知导入1、什么是法治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3、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4、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总目标、基本要求?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说说你的感想,谈谈你认为法治是什么?第一目 选择法治道路新知讲解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宪法和法律交通井然有序在面对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和纠纷时,或者恶意抹黑,如果没有法律……(1)个人层面: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拿到了劳动报酬2.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法治的意义) ?《美国宪法》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法国民法典》《中国宪法》(2)国际层面: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道德规范和法治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3)国家角度: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②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制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1)对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国际角度: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3)对社会: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4)对国家: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走法治道路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在过去5年间,民法典编纂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超42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收集意见总数达102万条。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形成了目前总共7编1260条的民法典草案。最终,制定出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1.编纂民法典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何意义?2.有了民法典就等于有法治吗?法治要求一:实行良法之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良法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未成年人的“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辨析:有了法律就能实现法治吗?(商鞅生活的秦朝是法治社会吗?)人治人 治 法 治基础特点表现影响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国王即法律”“朕即法律”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专制国家:人比法大民主国家:法比人大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概念区分思考:从长远看,哪一种对国家发展更有利?《食品安全法》但,毒大米、毒奶粉、毒……屡屡出现。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讨论:一个国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就是“法治”的国家吗?第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法治要求二:实行善治良法与善治的关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之保障良法与善治是互为表里、辩证统一的关系。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归纳:法治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第二目 描绘法治蓝图观看视频,谈谈你的感想,说说如何建设法治中国?1840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2)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3)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2007年十七大作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战略部署;▲(5)2012年 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治社会变法改制依法治国中国的法治进程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九大,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法治蓝图实现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地位:(2)总目标:(3)基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5.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每一部法律都要严格执行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公正司法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①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机统一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青少年怎么做呢?(提示:从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三个方面谈)①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③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德国著名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有句名言:“民主的确是一种值得赞美之善,而法治国家则更像是每日之食、渴饮之水和呼吸之气。”下列内容与这句名言指向一致的是( )A.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的理性B.法律的工作是能为众人所分享生活必需品一样的工作C.法治要约束和限制公权力,为公权力套上“紧箍咒”D.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C课堂练习2.最近,AI(人工智能)翻唱在网络上爆红,最火的莫过于“AI孙燕姿”。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AI孙燕姿”是否侵权?“AI孙燕姿”的作品有著作权吗?等等。随着AI盛行,如何尽快在法律层面制定相应规则并不断完善,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要求在AI领域( )A.强调严格执法,做到公正司法 B.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C.加强行业自律,做到全民守法 D.践行公序良俗,做到良法善治B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材料表明( )①立法者的素质高低决定国家的强弱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③执法者依法办事,国家才会强大④只要法治力量强大,国家就会富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4.2023年3月,游客任先生自驾来扬州,因路况不熟将车停在禁停区,交警依法开出罚单。两天后,任先生发现罚单标注“首违警告,零分零元”,感动之余,承认自己违停并点赞交警。交警的行为表明( )A.公正司法原则不可违 B.外地游客违章免处罚C.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D.轻微违法无须负责任C5.2023年3月13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正式发布。在此次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两次审议,两次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信息表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C.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D.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22年12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法的制定过程是:党中央提出建议→国务院起草→民主协商→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我国法律都是由国务院起草制定的②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形式③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④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课堂总结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内涵及作用法治的要求描绘法治蓝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良法善治板书设计4.1夯实法治基础一、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的含义2.法治的作用?(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3.法治的要求二、描绘法治蓝图4.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重要性)、总目标、具体内容、基本要求?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相应练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夯实法治基础练习选择题1.德国著名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有句名言:“民主的确是一种值得赞美之善,而法治国家则更像是每日之食、渴饮之水和呼吸之气。”下列内容与这句名言指向一致的是( )A.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的理性B.法律的工作是能为众人所分享生活必需品一样的工作C.法治要约束和限制公权力,为公权力套上“紧箍咒”D.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奉行人治思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针。对于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②法治思维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③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④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就是要( )A.民主立法、科学立法B.严格守法,依法维权C.依法行政,有序参与D.公正司法,严格执法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_________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②人民当家作主③依法治国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建立单一的法律体系③实行善治④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法治是_________的有效方式。( )①解决社会矛盾②维护社会稳定③实现强国富民④实现社会正义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2020年12月 2021年1月 2021年8月上图中的“一规划两纲要”,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描绘了一幅更加恢宏的法治画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走法治道路,要求( )①公民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③实行良法善治,因为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 ④行政机关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小区里能不能养大型犬?发生不文明的养犬行为时,怎么制止?202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给出答案。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汇集民智。以下关于《条例》形成的路径合理的是( )①公民针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 ②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③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小区不文明养犬问题 ④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草案)》⑤市人大常委会公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A.③→⑤→①→④ B.③→⑤→②→①C.①→④→⑤→③ D.⑤→①→④→②9.2023年3月,游客任先生自驾来扬州,因路况不熟将车停在禁停区,交警依法开出罚单。两天后,任先生发现罚单标注“首违警告,零分零元”,感动之余,承认自己违停并点赞交警。交警的行为表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A.公正司法原则不可违 B.外地游客违章免处罚C.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D.轻微违法无须负责任10.最近,AI(人工智能)翻唱在网络上爆红,最火的莫过于“AI孙燕姿”。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AI孙燕姿”是否侵权?“AI孙燕姿”的作品有著作权吗?等等。随着AI盛行,如何尽快在法律层面制定相应规则并不断完善,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要求在AI领域( )A.强调严格执法,做到公正司法 B.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C.加强行业自律,做到全民守法 D.践行公序良俗,做到良法善治简答题1.【尊重宪法崇尚法治】材料一 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至10日是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材料二 今年的“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活动。(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请回答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区别。(回答两点即可)(2)设立国家宪法日,是增强宪法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公民应如何增强宪法意识?(3)“民法典宣传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法治的要求是什么?(回答一点即可)2.材料一 马克思说:“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的法治模式的精辟定型。中国法治不仅应当是形式上的法律之治,更应当是实质上的良法之治。良法善治的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工具主义法治和形式主义法治的局限,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质的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当前,我国为什么崇尚法治?(3)谈谈你对良法之治中“良法”的认识。参考答案选择题1-5 CBBCC 6-10 BCDCB简答题1.(1)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等。(2)①学习宪法,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②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③践行宪法,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3)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②法治要求实行善治。2.(1)材料一说明了在专制的国家里奉行人治思维。(2)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3)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doc 4.1夯实法治基础练习.doc 4.1夯实法治基础课件.pptx 广东:深圳法治宣传形象大使是奥运冠军!.mp4 法治的力量.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