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课时 1课时学校名称 教师姓名教材版本 年级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2.道德修养: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3.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健全人格: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5.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内 容 与 学 情 分 析 教学 内容 分析 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教学 重点 1.个人成长与社会有何关系? 2.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 难点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情 分析 生活态度和思想发展方面:大部分中学生已经形成对社会的正向认识,愿意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乐于服务和奉献社会,其行为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性。部分学生存在社会参与的畏难情绪,有参与愿望,但受交往能力限制和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影响,无法较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方面:他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认可,而且需要获得更富社会性的存在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处于自我建构的心理关键期,对“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期望的那个人”等自我建构问题。针对这种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进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学习目标 1.什么是社会化? 2.个人成长与社会有何关系? 3.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是什么? 4.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5.我们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学生 课前准备 1.课前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所学内容。 2.回顾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与收获。教学策略 问题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归纳策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 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导入新课 (约3分钟) 【新课导入:我们的“成长”一样吗?】多媒体播放视频“狼孩儿”。 教师提问:你认为 “狼孩儿” 是人吗? 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做出结论,留下悬念,为下面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全班分享。 1.播放“狼孩儿”视频,引起学生参与课堂兴趣。 2.典型案例,学生很容易明确答案。 3.对于原因,学生不能进行准确的说明,提升参与课堂的兴趣。环节一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约15分钟) 问题一: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新课导入环节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化的话题,教师讲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和狼孩儿进行比较,我们如何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梳理:1. 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P7) (1)含义: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条件: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 (3)内容: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4)目的: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问题二:为什么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探究活动一:“寻根问底”】 教师出示图片及问题:说说食物、学习用品、衣服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并引导学生进行作答,得出结论: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强化上述观点,教师播放视频“宅男宅女”,组织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我们口中所谓的“宅在家中的人”是否真的脱离了社会?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这些“宅人:并未完全脱离社会。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的提供,并且他们还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网络)与社会保持联系。 进一步得出结论: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2. 为什么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P7) ①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活动要求: 认真倾听老师对社会化的讲解,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归纳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要求: 1.认真听取老师的问题,独立思考,参与课堂分享。 2.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通过“狼孩儿”示例作为铺垫,引出社会化话题,介绍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内容等,意在证明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本活动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究,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通过视频进一步强化观点。环节二 养成亲社会行为 (约20分钟) 问题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探究活动二:“扶不扶”】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扶还是不扶?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从而,引出第二目的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播放视频“名词解读--亲社会行为”,帮助学生明确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问题四: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探究活动三:“自我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反思日常生活,说一说,我们中学生可以参与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 学生举例,教师展示图片示例。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思:这些亲社会行为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派代表参与全班分享交流。 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P8) 问题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探究活动四:“外化于行”】 教师播放视频“亲社会行为之外化于行”。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说一说,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派代表参与全班分享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进行课堂总结。 ◎活动要求: 1.读取图片信息,思考并做出选择。 2.观看视频,明确概念。 ◎活动要求: 1.反思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 ◎活动要求: 1.认真观看视频。 2.分析自己以往的社会实践经历。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 活动“扶不扶”意在通过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青少年,更应该注重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名词解读--亲社会行为”,意在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本活动意在通过“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 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活动意在以视频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养成亲社会行为,需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需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等。 结合自身以往的社会实践经历,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审视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应用 与 拓展 (约5分钟) 【课堂练习】 1.《人民日报》载文: “人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因此,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需要社会发展为之提供必需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上述材料表明( ) A.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B.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 C.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 ) ①积极融入社会 ②主动认识社会 ③在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 ④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我们的生活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断从社会中汲取营养。看一场红色电影,听一场民族音乐会,读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都可以让我们从社会中获得( ) A.物质支持 B.精神滋养 C.身体成长 D.智力发展 4、近年来,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之旅、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慰问孤寡老人和参加其他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参加这些活动( ) A.能让每个人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是服务社会的表现,属于亲社会行为 C.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D.是我们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唯一途径 答案: D C B B板书设计 略教学反思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