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科目 政治 课题 第七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关键能力: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科学精神:树立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公共参与: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参与到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具: 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
教 学 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与分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法制”是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其一,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其二,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顾名思义,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 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 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 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 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权威, 不是靠掌权者的威严甚至特权, 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中国,"法治"和"依法治国"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国实际就是法治的另一种表述,二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要全面认识法治的内涵,必须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材料一: 201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8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2019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海南法治建设、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草案)》等文件稿。 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观看视频,说说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问题:那么具体来说应该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个关键词” 良法: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实施: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监督: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保障: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治党: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问题: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教师总结 过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问题:那么全面依法治国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呢? 教师讲解: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问题: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阅读课本 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教师总结: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问题:怎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探究一: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除上图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的法律 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学生:查找资料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为了在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做出平衡。未成年人由于其身 心发育而导致具有不完全的社会行为能力,为了维护社会的未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义上 的行为能力进行一定的限制。由此产生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这是法律对未成年人 权利的负面影响。 正因为法律限制了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平等的行为能力,加之法律有规定了人人生而具有的平 等的权利能力。因此,法律必须对未成年人被限制的权利进行补足。由此,产生了对未成年人权 利的特殊保护。当然,这是照套社会契约论的一种纯理论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讲,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存在生理与心理上的缺陷,法律正是出于人人平等的原 则对未成年人的权利进行补充,以弥补未成年人法律地位的不足。正是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 从另一方面来讲,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也是对其他法律主体及社会稳定的保护。 比如,对未成年人超出行为能力的交易行为效力待定的法律规定,一方面是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保护,另一方面维系了社会交易稳定,最后也保证了未成年人监护人与交易对象的交易安全。 总结,理论上讲,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法律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对限制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意义的对价。 实际上讲,是为了公平而对未成年人能力不足的补充。最后,也是对未成年人相关主体权利 以及社会总体利益的维护。 总结: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问题:为什么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总结: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问题:如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探究二: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能够知道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是: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问题: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能够得出第五条原则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问题:怎样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三、结束新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和原则,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五、板书设计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2)要求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2)要求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 (2)要求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 (2)要求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 (2)要求 六、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学案及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