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教材解析 本框为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与行为追求的体现。本框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目内容,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并不陌生,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所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这就为学习“共筑生命家园”做好了铺垫,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了知识的准备。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2.道德修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3.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4.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设置活动: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转折点》 提问:结合视频以及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态问题 提问:谁是生态问题的“幕后黑手”?谁该为其买单?自然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人类拒绝改变,将会走向怎样的结局?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什么关系?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简单介绍塞罕坝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播放关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付出的视频 提问: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为什么它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介绍“塞罕坝”精神,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分析塞罕坝变化原因。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知识拓展:介绍五大新发展理念。 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初步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塞罕坝”精神以及塞罕坝变化原因。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了解我国相关政策,知道五大新发展理念。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教学内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展示相关材料,介绍余村的“前世今生” 播放视频 提问: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路有什么不同?余村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对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总结余村变化发展带来的启示,解释所体现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语录 提问:你知道哪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呢? 展示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出所体现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知识拓展 提问:建设美丽中国,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提示:可从意识、行动、宣传等角度思考。) 言语引导,总结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仔细阅读相关材料,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自身感受,积极思考问题,主动举手发言。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跟随老师引导,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 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七、板书设计八、作业设计 1.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 我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中心 B.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C. 我国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D. 要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2.2023年4月,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地球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说明( C ) A.人类要尊重、呵护自然,绝对服从自然 B.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C.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天然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各方面的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制定实施,旨在( B ) ①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犯罪行为 ②更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网站原创生命家园Harmonioussymbiosis共筑绿色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8201知识导航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P83-8402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P870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P85-870301党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视频《转折点》反映出了当下哪些生态问题?海洋污染冰川融化乱砍滥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稳定性持续性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1谁是生态问题的“幕后黑手”?谁该为其买单?2自然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人类。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3如果人类拒绝改变,将会走向怎样的结局?4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将走向灭亡,最终成为历史。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网站原创笔记整理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P812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P81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度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P814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来,由于过度开垦伐木,塞罕坝在百年间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黄沙漫漫。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蔽天日”的荒凉景象。网站原创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思考: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为什么它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变化原因分析1由于过度开垦伐木,对环境肆意破坏,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2塞罕坝三代林场人植树造林,大力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建设,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使塞罕坝从“荒原沙地”变回了“林海绿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P84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P83NO.1NO.2NO.3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84笔记整理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基础、准则、目标基本国策新发展理念网站原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知识拓展ZHI SHI TUO ZHAN关系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共享是发展的目标。02党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余村的“前世今生”余村的“前世”地处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群山环抱,秀竹连绵,四季常青。20世纪70-80年代,余村为解决温饱问题,开矿、建水泥厂。后来,余村成为全县有名的”首富村“,但很快尝到了苦头:水泥厂污染空气,到处是灰;山林被破坏,水土流失;炸山开矿导致伤亡事故不断。余村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村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发展前景一度陷入迷茫。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余村的“今生”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余村考察,称赞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长三角游客多,这坚定了余村发展生态旅游的信心。自此,余村封山护林,重新制定发展规划,把全村化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三个区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围绕”文创小镇“、”智慧小镇“建设,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余村建成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生动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网站原创网站原创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路有什么不同?问题1余村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对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什么启示?问题2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余村的思考网站原创余村的启示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道路1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道路2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之路。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鼓了“钱袋子”伤了“居住环境”网站原创绿色发展笔记整理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P85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851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你知道哪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呢?网站原创新课讲授XIN KE JIANG SHOU关灯一小时光盘行动乘坐公共交通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海绵城市城市森林公园网站原创实现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P86NO.4笔记整理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NO.3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P87笔记整理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85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P85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P86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P87建设美丽中国,青少年应该怎样做?知识拓展ZHI SHI TUO ZHAN(提示:可从意识、行动、宣传等角度思考。)①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②积极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③依法保护环境,善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④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为保护环境建言献策。⑤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网站原创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P87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笔记整理4: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网站原创课堂小结KE TANG XIAO JIE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原因 P76要求P76-77要求 P78青少年怎样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补充)美丽中国网站原创随堂演练SUI TANG YAN LIAN1.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我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中心B.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C. 我国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D. 要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A网站原创随堂演练SUI TANG YAN LIAN2.2023年4月,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地球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说明( )A.人类要尊重、呵护自然,绝对服从自然B.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网站原创随堂演练SUI TANG YAN LIAN3.天然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各方面的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制定实施,旨在( )①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犯罪行为②更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③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2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docx 6.2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pptx 余村.mp4 塞罕坝.mp4 每日一习话.m4a 转折点.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