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3.10 爱心的传递者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下册3.10 爱心的传递者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10 爱心的传递者 第1课时 我们都有爱心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围绕“公共生活”这一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教材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课内容,从公共生活中具体的“物”,过渡到抽象的规范,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精神的公共生活上,以递进的方式丰富学生对公共生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设施对人们生活的价值,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爱护公共设施;其次,在认识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抽象的公共规则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帮助学生形成无论在何种生活处境下,都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态度;最后,将本单元内容落脚在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上,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守秩序、懂关爱的公共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爱心的传递者》是在单元前两课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情感课。它有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都有爱心”,从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第二板块是“善于帮助别人”,从反面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板块——我们都有爱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享自己关爱他人和他人关爱自己的经历,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分享雷锋的故事,传递爱心。
课标分析
本课程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二学段(3--4 年级)目标: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
学情分析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帮助别人或者被别人帮助的经历,但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及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同时,三年级学生阅历尚浅,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会以为只有在某种特殊时刻或者突发重大事件情况下,才需要献爱心,却没有认识到,其实关爱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他人需要时,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他人对我们的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
2、能力目标:能够从细节处发现和感受他人的爱心。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能从细节处发现关爱,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
2、难点: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学教活动
步骤 学教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搜集了校园中的一些最美瞬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你发现这些同学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吗?是的,他们都有爱心,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们都有爱心》。鉴于同学们的爱心,学校要评选“最美爱心使者”,并给他们颁发勋章。你想获得这枚勋章吗?那就得接受挑战。挑战规则是: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收集爱心能量。如果每次活动能收集到至少三颗爱心能量,红色爱心就能前进一步,即完成一次挑战。连续完成三次挑战,就能获得这枚勋章了。你敢挑战吗?
挑战活动“感受爱” 活动一感受爱任务一:观察四幅插图(课本64页),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交流。小结: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充满爱心。任务二: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别人帮助你,或者你帮助别人的经历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你借助下面的表格说给同桌听。
别人帮助你的经历 我得到过______帮助。有一次,我____,我心里感到_________。
你帮助别人的经历 有一次,我发现______。帮助别人,我感到__________。
小结:
由此可见,得到帮助是温暖的,帮助别人是幸福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爱。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感受这些爱吧。任务三:观看视频,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
活动评价:本次活动中,你的同桌可以得到几颗爱心能量?请根据评价标准,在相应的位置打√,完成你对同桌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爱心画面,丰富学生对于显性爱的认知,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
挑战活动“寻找爱” 活动二寻找爱任务一:听故事(课本65页“阅读角”),找一找故事中的爱心藏在哪儿。(1)故事1中,杨帆的爱心藏在哪儿?(2)故事2中,张路的爱心藏在哪儿?
任务二:交流课前任务,分组汇报。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请组长根据评价标准,对组内每一位成员做出评价,看他们分别应得几颗爱心能量。在相应的位置打√,完成组内评价。
组长完成评价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角”中的故事,挖掘隐藏的爱心,丰富学生对于隐性爱的认识。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加深学生对爱心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挑战活动“传递爱” 活动三:传递爱任务一:分享雷锋故事,观看雷锋视频。从刚才的故事或者视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虽然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任务二:观看抗疫短片《最美逆行者》,传递雷锋精神。看完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小结:逆行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任务三: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爱心的传递者呢?指名回答。小结: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我们都可以成为一名爱心的传递者。任务四:粘贴爱心卡片,以此见证行动,把爱传递下去。活动评价:本次活动中,你可以得到几颗爱心能量?请根据评价标准,在相应的位置打√,完成对自己的评价。
自己完成评价。
【设计意图】雷锋是爱心典范榜样,通过讲述雷锋事迹,激励学生以雷锋为榜样。结合时事,感受逆行者身上体现的雷锋精神。最后,让孩子谈今后做法并以贴爱心卡片的形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助别,做雷锋精神的传递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总体比较成功,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成功的地方:
1.首先,通过大情境 “评选‘最美爱心使者’”为切入点,以阶梯挑战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集爱心能量,并根据评价标准来落实课时目标。
2.其次,整个学习活动以学历案(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反思)为依托,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学习和领会,将爱的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还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4.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同桌评、小组评、个人评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清晰的把握,使学生感受到一步步挑战成功的成就感。
5.利用活动写爱心卡,并粘贴到黑板上,以此来见证将传递爱心的行动,给学生一个仪式感,并培养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的意识。
6.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时点评,评价语多样。
二、不足之处
缺少一些“演一演”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扣文本,但要有创新。三、改善措施深入教材,研读文本挖掘课程的内在,创新课程,让课堂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