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会心之乐”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会心之乐”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中考作文模拟写作:“会心之乐”写作指导及范文展示
真题回顾(2023年上海中考作文)
会心,意思是从学习、生活中领会道理,或是对别人没有明说的意思心领神会,也可以指彼此之间的情意相合。
请以“会心之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完全解读
作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偏正短语的命题作文题眼一般是修饰语,通常暗示写作角度,决定选材方向;中心语往往规定了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修饰词是“会心”是一种心灵默契的感悟一种主观感受,导语提示了三个写作角度分别是从学习、生活中领会道理,或是对别人没有明说的意思心领神会,也可以指彼此之间的情意相合。中心语“乐”是精神上的愉悦感,是心灵上的满足。
既然导语中已经解释了“会心”的意思,并提示了可以从三个角度写作,那么考生不妨也思考一下什么是“乐”,以及“乐”有哪些不同的层次。快乐是需求满足的外在表现,所以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分类来窥探快乐的分类,在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过程,人相对获得不同层面的快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7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会心之乐”更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快乐,和这个题目相契合的是爱与归属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四种需求。
例如,和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都喜欢艺术(美术、书法、音乐等),在学习艺术、欣赏艺术过程中,两人志趣相投,得其意,穷其趣。如果在写这类选材时要注意最好既体现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相投,心意相通之乐,既满足归属的需求,还要体现在艺术上的享受和领悟,满足审美的需求。这样文章内容会更丰富,“乐”的多元层次相比单一层次会更有广度和深度。
阅读书籍,以心会心地与作者交流与对话,灵魂的深度契合,跨越了千年的时距,寻得书中的知音,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充满了愉悦。通过阅读满足了认知需求,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会心之乐,阅读提升自我,获得成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摄影本身就是捕捉会心的瞬间,带来会心之乐的艺术;会心之乐不在远,得趣不在多,不必舍近求远,多观察眼前的生活和美景,随时随地可得乐境。回归摄影的本质——记录生活,感悟生活。同时自己的摄影作品又引导更多的人去多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美好,让会心之乐由个人扩散到周围。摄影满足了审美需求,探索摄影的真谛并领悟道理,满足了认知需求。
欣赏自然美景,领略古人笔下的风景,诗文中的理趣。正如《菜根谭》中所说:“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欣赏美景、美文满足审美需求,以心会心满足归属需求,思想和境界的提升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
其实,语文教材中不乏“会心之乐”的“样本”,考生寻找作文灵感不必舍近求远,忽略唾手可得的教材中的作文资源。若考生有“慧心”能从教材中获得写作灵感,适当引用,联系阐发,既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学以致用的好印象,还能体现你阅读时的别有会心。
如:伯牙鼓琴,子期悠然会心,是情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会心之乐;苏轼与张怀民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也许谁也没有说话,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便悠然会心;吴均与山水共情,物我合一,写下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期望与好友朱元思共享会心之乐;陶弘景与古人康乐公会心,与天地会心,得大自在,大快乐,并邀请友人谢征共以山水怡情悦性……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考生的价值观以及感受外界人、事、物的能力决定了他所写的“会心之乐”的层次。想清楚所写的会心之事满足了哪些层次的需求,能帮助考生筛选出立意较深的选材。因为以往学生在写与“乐”“趣”相关的作文时,常会出现学生自己觉得“乐”的选材,读者读来并未感觉到有多大的快乐,或者就是所写的“乐”境界不高,“乐”的程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把“乐”的神态、动作、语言(“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描绘出来之外,更要把因何会心而乐,为何会心而乐交代清楚,才能让阅卷老师阅读时也有会心之乐,而无繁重之苦。
下水作文:
会心之乐
芒种至,仲夏始,气温和紧张感都随着中考的临近“步步高升”。平日午自修时教室里都安安静静,只听得见纸笔碰撞的沙沙声,今天教室却格外热闹,我急匆匆进班,发现窗台边围满了人。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人群,原来教室窗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生态瓶。
“这是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做的生态瓶。”我俯身观察这些漂亮的生态瓶,七彩透亮的斑马鱼在绿如翡翠的水草间游弋,田螺在乳白的粗沙细石上休憩,半透明的小虾开心地啃食着肥美的水草。有同学还在生态瓶里放了撑着小伞的龙猫和小石桥的摆件,充满了童趣,清新可爱,阳光倾泻而下仿佛加了一层明媚的滤镜,万物更显灵动鲜活。
“需要把软木塞拿掉吗?”我问道。“不用的,老师。”“生态瓶是一个封闭的微型世界,一个简化的地球生态循环系统……”“光线及水中的二氧化碳让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虾呼吸,小虾吃藻类得以维生;细菌又把小虾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营养物,供藻类使用。”“也就是说这里面的生物彼此牵连,是互相依存关系。”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地向我介绍着生态瓶的原理。
我的思绪飘到几年前自己制作的玻璃花房,细小的蕨类植物相互衬托,搭配小型的房屋、椅凳、动物等造型的装饰品,置于桌案上,每当我伏案工作,忙到头昏眼花、筋疲力尽的时候,抬头撞见这一花一草一世界,仿佛置身其中。联想到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悠然会心,独享这番“物外之趣”。我很欣慰同学们能忙里偷闲地搭建、观赏生态瓶,在狭窄的都市生活中,在忙碌的午后感受自然的真切与亲近,寻觅蓬莱仙境,让压力和疲惫得以释放。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真不错,你还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中的句子。”
“老师,我还想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你们真厉害!之前和我科普生态瓶的原理,现在观赏小鱼还联想到学过的古文。”
三五成群,随意漫谈的氛围不觉令我心中一乐,会心一笑。
我接着说:“《世说新语》里简文帝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濠、濮间想’就是你们学过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典故,简文帝引用这个典故想说未必要隐居于僻远幽深之所,才能享受悠闲自得之境,在园林中也能体会这种从容的生命状态。今天同学们更了不起,不用入园林,单单览生态瓶里的微缩世界便宛入林泉佳致,只要你静心、用心,随时随地可得乐境。自古会心非在远,等闲‘鱼虾’便相亲。”
“会心处不必在远”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感受当下生活的方式。正如李渔所言,“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也许我们身处的环境不是瑶台阆苑、曲径通幽,但只要心境澄澈,一隅美景都能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我们不能亲见简文帝游园、庄子濠梁观鱼,但透过文字,便可以穿越千年,以心会心地与古人交流与对话,片言只语内,宛见千古圣贤之心。
优秀作文:
会心之乐
夜色正浓,月上柳梢头。
已经是五月的尾声了。那个普通的晚上,我正如万千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一样,在试卷上书写一段未来,渴望能够回报四年来不曾间断的努力。一点一滴压力落在心头,却能滴水穿石,几乎要使我忘却不断前行的动力源,留下了更多迷惘。
最终,我放下笔,试图放空自己,抓住凝固在空气里的一丝渺茫希望。
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徜徉在林间小道,我无意间邂逅了蝉鸣。
原来已经到了夏天,到了知了一展歌喉的时节。细微的歌声觥筹交错连成一片,无序之中又并不杂乱,恍惚间竟让人觉得是一支交响乐的演出。可它们已经鸣了一整夜,怎么还丝毫没有要停歇的趋向?我不禁来了兴趣。
连续几个晚上伴着歌声入睡,让我更坚定了要一探究竟的念头。趁着午休,我来到图书馆寻找答案。拿起书架上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才知道蝉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却又如此热烈。小小的卵,从出生到落地,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不得已,地下成了它的藏身之处。蛰伏在黑黢黢的土层里长达四年之久,孤独而逼仄的境况下,它似一名忍者,默默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读完,我忽然与这种渺小的生物产生了一种共鸣,悠然会心。蝉在枝头高唱,是在赞美夏天的热烈和火红,更在赞美生命的乐章 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或许我的人生也是如此,初中四年的学习,待至白露降,方得寒蝉鸣。不懈努力之后,才能换来一瞬的灿烂,我悠然会心。
蝉,终其一生,于黑暗中挣扎,于逆境中薄发,这一生虽然渺小,却极尽绚烂,数年磨炼,破土而出,只为这一夏,在碧树浓阴下,烈日为它加冕为王,迎来生命的爆发,奏响快乐的生命乐章。以心会心,我想学蝉,站在山巅长啸,在这场奋斗中,战至终章。
点评:
法布尔用诗意的目光发现生命之美,诗心和美思凝结成了“昆虫的史诗”。小作者有着一颗慧心,和作者以心会心,还和蝉悠然会心。无论探寻的过程还是最后领悟的结果都充满了愉悦。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表达了真实感受,选材不落俗套,让人眼前一亮。
会心之乐
品茶,初尝时必然苦涩,但时间久了,细细回味,却又有那独特的甘甜。清水流过三尺长细细的壶嘴流入杯中,将茶叶冲荡开来,在这茶香氤氲中,从与长嘴壶相识时的苦涩,到领悟茶心后的快乐,我逐渐寻找到了那份独属于茶道的淡泊与宁静……
记得报名茶艺社团,对于这复杂的招式,本就不自信的我不敢相信自己能成功。那次茶艺汇演,我报名参加,我日复一日地练习,可只是换来老师冷冷的一句,“不行”。我满含着委屈与不解,退下了场。
回到家中,苦思冥想,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开始了解长嘴壶的前世今生。原来南方多茶馆,而茶馆面积小,茶客非常多,为了方便给茶客续水便而把壶嘴加长。而正是这样,壶嘴变长了,冲水时压力大,冲出来的茶水内含物迅速溢出,香气被充分激发,所以冲出来的茶分外地香。原来长嘴壶中的一招一式,都蕴藏着古代先哲的智慧。在查询中,我的心不知不觉地被拉近,不经意间,我早已被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深深吸引。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更加懂得作为一个茶艺表演者,不能一招一式学别人,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颗平静淡泊的“茶心”。我恍然大悟老师平日所讲长嘴壶茶艺境界的真谛。
总是急于求成的我,心态一开始就没有摆正,心中只念着成功,自然认为训练艰苦,却不知成功的关键却是以平常心对待看待结果。以形神相随为第一境界;以得心应手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为第三境界。
接下来的练习我依然刻苦,每一次的换手换壶,每一次的转壶甩肩,眼中不再是那个茶杯,我慢慢放下心中的浮躁和喧嚣,将自己和手中的长嘴壶茶壶融于一体,静静体会着茶的流动之美。于这长嘴壶的一招一式之间,日日夜夜的坚守,也让我理解到那看淡得失,专注于文化之美的从容与快乐。
领悟茶心,我不断思索如何让长嘴壶恢复往日的生机,我特地创建了一个网络平台,通过视频分享我体验茶艺的日常,也会给大家讲述长嘴壶的历史知识。看着不断增长的粉丝数。我也知晓我在这舞台上越来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当我实现了一个茶艺爱好者的价值时,我也因为能得以与人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无比满足与快乐。
再次站上表演台,将龙头挺举过头,壶嘴前端以头顶作支撑,左手压住壶嘴,气定神韵,壶中水似高山流水乖乖泻入杯中,一个“高山流水”,一气呵成,只见壶内滚水轻松倒进茶客杯中,已达“滴水不溅”之境。这一招一式之间,我已领会了得心应手、得意忘形的境界,不禁欣然会心。
在长嘴壶的一招一式之间,这里,也蕴藏着宁静、淡泊的茶心。愿更多的人感受学习茶道的惊喜与快乐,愿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浮躁的繁荣里坚持。
点评:
这篇文章记录着小作者的成长、蜕变的历程。从初学长嘴壶茶艺时因没有领会要领而屡屡受挫,到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一招一式背后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颗平静淡泊的“茶心”。将形与神融合在一起,逐渐得心应手,最后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还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茶艺传递给更多的人。也将这份会心之乐由个人扩散到更广的范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