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2.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的写作背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古人出行原因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归隐等。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和标志送别诗诗题往带有“送”“归”“之”“入”“赴”“迁”“别”类似的字。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中的意象1、长亭送别—- 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常在长亭送别。2、折柳送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3、杨花(柳絮)一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酒的杨花,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4、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一—世人往往会在分别时借酒抒情,抒发豪放洒脱,借酒浇愁。师提示:不同的送别诗会有不同的寄托意象,同学们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四、送别诗中的情感背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一)分类:1、惜别与凄别(1)抒写离别时依依不舍与伤感。(2)抒发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别后情景的想象。2、壮别(1)抒发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2)表明自己的心志。(二)辨析选择下列已学送别诗对应以上何种情感小结:由此可见,送别诗中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五、送别诗中常用的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村托(以乐景村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 (想象、虛实相生)、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六、进击中考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师指导:【注意提示语】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 (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答案明确】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交代离别地点;罟师和桨,交代即将启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师指导:【答题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答案明确】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件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七、课堂小结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