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引用与化用教学目标通过比较和举例了解以诗入文的益处,并掌握引用和化用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2. 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尝试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为自己的作文添光彩。(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写作时,你有这样的困扰吗:胸有千言万语,落笔时却无从下手,或者词不达意。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妨从古典诗词中寻找素材,让古人们做我们的嘴替,用他们的古诗词来抒发我们心中之言。毕竟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 一起来学习这个写作的小妙招——在作文中引用和化用古诗词。 二、知妙招、学妙招 (一)为什么——先知益处,引起兴趣 1.使语言更凝练; 2.增加文化底蕴和典雅性; 3.增强说服力; 4.为考试得分增加亮点等。 (二)是什么——深入了解,不忘中心 1.解释:就是将课内外所见到的古诗词通过引用或化用运用到写作中。 可以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来说理、抒情和绘景,但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为你的作文服务”。 2.比较:将无诗入文和有诗入文的两个语段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 无诗入文: 我们要做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将自己看轻。人只要有了自信,就有了奋斗的力量;紧握自信,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诗入文: 人生在世,风浪难免,但扬帆而济终会到达彼岸。不要气馁,相信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点拨:你会发现,前者说理很直白。而后者化用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引用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了诗仙和诗圣的豪气buff加持,这份自信便与古人共鸣了,也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了。 结论1:“以诗说理 起共鸣” (三)怎么做——学习例句,把握方法 1.一选:选择恰当的诗句。 例: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拨:古诗的意境氛围、思想情感与作文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实现“共鸣”。 选择ACD,他们分别以亲情,乡情和友情对应题干里“感情的寄托” 2.二用:使用合适的引用方法。 (1)明引:直接引用诗句,原滋原味。 例: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 (2)暗引:化用诗句,进行加工。 ①增减重组法 例: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亲情的牵挂是慈母用手中的线,为游子织就的衣裳。 ②翻译改写法 例: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漂泊他乡的游子每每抚摸衣衫上细密的针脚,便会忆起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缝衣的模样。 结论2:“以诗抒情 更动人” 3.三入:巧妙融入作文。 (1)引用、化用单个诗句 OR 多个诗句(形成排比)。 例:唐人眼中的花,艳丽夺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春景。宋人眼中的花,品格高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那傲雪凌霜的姿态何尝不是王安石本人的写照呢。清人眼中的花,愁中含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凋零的花在龚自珍看来却是奉献自我。 点拨:同样是写花,但选取的景物及其特点不同,所营造的氛围也不同。 结论3:“以诗绘景 添意境” (2)融入作文的哪个部分。 根据作文的需要,可入题目,作题记,放开头,也可放在正文主体,亦可收结尾。 三、小结 恭喜你已经将“在作文中引用和化用古诗词”这个小妙招学习完毕了,跟我一起来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三个优点:说理起共鸣、抒情更动人、绘景添意境;“如何做”只需三步:一选二用三入;最后不要忘了一个中心:它是为作文服务的。学习了小妙招后,一定要在写作文时用起来哦。不妨完成课后习题练练手吧。谢谢你的观看。 四、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