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4.2凝聚法治共识课件(55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4.2凝聚法治共识课件(55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培育法治精神,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2.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法治观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4.健全人格: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5.责任意识: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把法治作为基本的行动标准,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活动;
课标解读
核心
素养
政治
认同
道德
修养
法治
观念
健全 人格
责任
意识
内在要求
思想前提
身心健康
行为指引
立身之本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
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新课标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与过去的“法律知识”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就在于不再单纯追求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容量,而是全面培育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
法制观念是行为的指引
课标解读:“法治观念”的地位
新知导入
习近平谈依法行政
自学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0-56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是什么?
2.什么是法治政府?
3.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4.怎样实现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的意义?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7.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什么?
8.怎样厉行法治?
9.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第一目
法治政府
运用经验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下面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宁宁发现红绿灯环了 交警部门
爸爸想开家小吃店 市场管理局
初中生玲玲被父母要求 辍学去打工 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 树木 林业局
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 民政局
并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工作是什么?
国家行政机关是重要的法律实施机关,大量的法律,要靠行政机关去落实。
情景探究
保障百姓住房
保障义务教育
救助流浪人口
农民免费体检
文化惠民
便民服务
法制宣传
结合你的生活,举例说一说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新知讲解
1.政府的作用
提供公共服务
管理社会生活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探究分享
关注有关新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人民政府通过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为人民服务。
新知讲解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新知讲解
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①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自来源于:人民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是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知识拓展
近年来政府变化
政府公开的事项越来越多
老百姓参与政府决策越来越普遍
“最多跑一次”的办证窗口越来越便捷
新知讲解
3. 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 法治政府的地位、核心及要求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怎样做: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上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 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探究分享
“互联网+政府服务”是推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便于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新形式。它架起了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 “互联网+政府服务”能够把法律、法规、规章及时向社会传递普及,推送群众最关注的信息和服务。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渠道。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动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创新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便于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新形式。
知识归纳
4.怎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1)行政机关: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B.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个人: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监督:通过人大、监察、公民的监督,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自律
公开
监督
防范
知识归纳
5.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知识归纳
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工作是什么?
我国政府的作用: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名言释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译:天下的事情,困难之处不在于制定法令,而在于让法令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全面依法治国
厉行法治


第二目
厉行法治
观看视频,谈谈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
全民守法
相关链接
讨论并交流:
请同学结合上图,说一说还有哪些社会成员要厉行法治?
1.厉行法治的含义: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探究与分享
甲: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规定,不能违法。
乙:我守法,是因为我害怕,不敢违法。
丙:我守法,是因为违法会带来很多麻烦,不愿违法。
丁: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才有自由,我选择自觉守法。
对于守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①守法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③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
《交警系统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要求: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以及从事驾驶人考试和机动车查验时,应当佩戴、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客观、真实地记录执勤执法工作情况及相关证据。
(1)执法记录仪的使用有利于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
(2)执法记录仪的使用有利于固定现场证据。
(3)有利于保护民警的正当权益和安全。
(4)执法记录仪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效率。
执法记录仪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尊法守法
如何厉行法治
案例分享
如何厉行法治
民警“暴力”执法被赞:对于游客来说,“压低声音”才是爱淄博最好的方式。
结合视频思考一:民警“暴力”执法,说明了厉行法治要怎么做?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探究分享
老杨的故事对我们做守法公民、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有哪些启示
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②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十多年前,老杨的女儿被单位无理由辞退。老杨自学法律,将该单位告上法庭,最终打了官司。此后,老杨坚持学习法律,搜集了五十多万字的案例和法律知识材料,为求助者提供法律咨询,义务为群众解答各种法律问题,为许多当事人讨回了公道。2014年,老杨被评为“守法好公民”。老杨说:“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而不去积极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时,那么最终损害的还是集体的利益。”
新知讲解
第六十四条  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
思考:结合外地游客的行为,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厉行法治需要如何做?
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新知讲解
近日,淄博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以“法治宣传进景区·文明旅游入人心”为主题,组织各区县开展系列执法为民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中,旅游执法人员走进各大景区,共悬挂标语20余幅,布置展板40余块,发放普法宣传材料26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60余人次,并向游客宣传旅游法律法规,提高游客文明旅游、防范养老诈骗、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思考:该活动举办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社会层面)
新知讲解
在众多淄博相关短视频的下面,一条留言被点赞最多——我看到了一座城市拼命抓住发展机会,很励志。
探究: 如何厉行法治
在淄博烧烤爆火之后,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政策,从开“烧烤专列”、“烧烤专线”;给予重点群体大学生给特别优惠;发放胃药、免费停车、严查加价行为……促进了烧烤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蓬勃发展,履行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淄博烧烤降温,分析认为,如今所谓的热度降了,其实更多的是从巅峰状态回归到了常态,属于正常现象。
新知讲解
通过事例,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事件再现: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公交车上,一位乘客因为坐过站而与司机发生争执,继而演变为乘客与司机互殴,在长达5分钟的争吵殴打中,满车乘客无一劝阻,最后车辆失控坠入江中,15条鲜活的生命葬送。
如果时光能倒流,这一悲剧可以避免。
新知讲解
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谁更重要?
法律(规范作用)
道德(教化作用)
促进作用
支撑作用
共同发挥作用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新知讲解
2、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重点)
(1)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3)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提升
道德与法治关系怎样?
知识归纳
3、怎样厉行法治?
①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③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④ 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拓展空间
请你就如何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开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法治讲座、法治视频观看等法治主题教育活动。
②打造校园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宣传栏(橱窗)、宣传挂屏(牌)法治图书角等校园法治文化阵地。
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好法治教育主题升旗仪式、法治手抄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④开展模拟法庭、旁听庭审、演练演习、交通执勤等校内外法治实践。
拓展延伸
我们青少年怎样增强自身的法治素养?
①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法治信仰;
②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
③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④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⑤拥护依法治国,努力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等等。
拓展延伸
厉行法治,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补充
①增强法制观念,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②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③学会用法律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④善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本课金句
人民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法治政府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国家和社会治理,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
凝聚法
治共识
法治政府
厉行法治
政府的作用、来源、宗旨、工作要求
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
怎样做到依法行政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怎样做(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全体社会成员
基本要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公民
课堂练习
1. 法治政府的宗旨是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为人民服务
C.为政府谋利益 D.开展法治文化宣传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要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 (   )
A.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B. 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C.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D.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
D
课堂练习
3.【2022湖北】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决策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表明
A.依法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B.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C.保证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人民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C
课堂练习
4.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要求( )
①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
④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课堂练习
5.【2022湖北】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礼”更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礼让斑马线,让出的是中华美德,让出的是和谐有序。这体现了
A.只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就能礼让行人
B.良好交通秩序只需要发挥法律规范作用
C.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二者可相互取代
D.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D
课堂练习
6.2023年3月,“两高”报告(即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在谈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时,两份报告均提到同一个词:零容忍。同时,“禁止为未成年人文身公益诉讼案”写入两高报告。对此,以下几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你赞同的是( )
①小善:“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②小锦:“未成年人文身写入‘两高’工作报告有点小题大做”
③小军:“遏制未成年人文身,还需要全社会合力共治”
④小海:“法治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课堂练习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社会公平、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②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要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④法治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课堂练习
9.看漫画,谈谈你的感受。
思考:漫画给你对如何建设法治政府有什么启示?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中考真题
资料卡片
《读本》目录
第1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3讲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
第4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第5讲 法治兴则国家兴
第6讲 筑牢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第7讲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8讲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引路人
10【2023河南中考第20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受到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决定的启发,你校计划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的学习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校团委学生干部,你组织部分共青团员整理出了一份《读本》目录资料卡片,并结合资料卡片内容开展活动。
(1)在座谈访谈、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初中阶段已经开设有道德与法治课,为什么还要学习《读本》 ”请予以解答。(6分)
中考真题
(1)在座谈访谈、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初中阶段已经开设有道德与法治课,为什么还要学习《读本》 ”请予以解答。(6分)
答: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是专门面向初中学生开发的、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材,《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课有部分相同主题,学习《读本》能促进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③《读本》涵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八个专题,学习《读本》能引领学生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魅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④学习《读本》能够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等。
【解题思路:①审读设问类型:为什么?
②审读设问主体:初中阶段学生。
③审读设问答题关键词:学习《读本》】
中考真题
(2)【关联九上P56\P118拓展空间】为更好地推进《读本》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在统计分析、研究总结阶段,你们会向学校提出哪些建议 (4分)
答:①开齐开足开好《读本》课;
②配齐《读本》课教师并加强师资培训;
③在校园内设置《读本》学习宣传栏;
④举办《读本》主题演讲比赛;
⑤邀请专家开设《读本》讲座;
⑥组织师生到红色研学基地开展《读本》现场教学;等等。
建议:第(1)(2)问答出任意一条即可给2分,其他答案合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①审读设问类型:建议(怎么做)?
②审读设问主体:青少年(你们)。
③审读设问答题关键词:入脑入心;研究总结阶段;向学校提出】
中考真题
11.【关联七上P95探究\七上P96阅读感悟\九上P54相关链接】【 2023河南中考第10题】“警察同志,我父亲病重需要转院,时间紧迫,实在是没有合适的车位,不得已才在此停车,还望理解。”“祝您父亲早日康复!”近日,一位车主的纸条留言和交警开出的特殊“罚单”同框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为交警的柔性执法点赞。交警柔性执法【B】
①体现了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理念
②有违严格执法的要求,是不作为的表现
③以人性化举措执法,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④不利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选B 【解析】 柔性执法坚持宽严相济、情理法相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它不仅能够维护法律的尊严,也能够教育有轻微违法行为的社会成员,增强社会治理的效果。②④观点错误,应排除。
B
课时训练
12.材料一: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材料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
(1)请你从国家角度分析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新时期,我国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有什么意义?(4分)
(3)请你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出谋划策。(从三个角度作答“或”三个方面即可)(6
课堂练习
12.(1)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②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③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2)①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3)国家: ①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公民: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②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社会: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②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4分)
时政链接
2023 年 3 月 13 日,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 GDP 增长了多少, 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1.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这证明了什么道理?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全国两会
时政链接
2023 年 3 月 1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 2023 年 3 月 15 日起施行。
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第八条的相关规定是基于哪些因素的考量?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全国两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