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单元知识清单)高二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单元知识清单)高二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2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一、区域的含义
【知识梳理】
1. 概念: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 区域要素
(1) 区域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 区域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 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知识拓展】区域的内涵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如广东省占有一定空间。
2、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些是明确的,如各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湿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mm以上。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分级性或多级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浦东新区。
客观存在性。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
1. 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2. 划分方法
(1) 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
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 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3. 区域尺度:一般指区域空间尺度,是区域空间大小的量度。
(1) 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 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 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4、其他分类
类型 概念 举例
自然区域 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①各种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 ②不同自然地理的各种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人文区域 行政区域 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①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②国家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经济区域 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①综合经济区,如关中—天水经济区; ②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文化区域 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主要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如加拿大法裔文化区
【知识拓展】观察不同尺度区域的方法
1、借助卫星遥感影像观察:借助卫星遥感影像,人们可以观察地球整体,大洲和较大区域的陆地、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还可以了解大尺度区域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分异规律,如自然带的分布、大陆东西海岸的差异、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
2、借助航空照片观察:借助航空照片,人们可以观察中、小尺度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和联系,还可以观察人类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
3、从地面观察:从地面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使用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照片,也需要研究者到实际地点进行地面的检验。在地面上观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家探索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工具。
三、区域的特性
1. 层次性
区域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一个大区域内包含着若干小区域,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另一方面指区域内部彼此关联形成的层次关系,如我国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域。
整体性
区域由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组成,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区域内部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加之地形的层层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非常少,气候干旱。除山地中分布有森林、草甸等植被外,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流漠植被和草原植被发育下的土境,有机质含量低。由于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多风,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广泛出现风沙地貌景观。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山地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是重要的水资源。由此形成了以干旱半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
差异性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通常只是相对一致,其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开放性
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开放性的目的: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动态性:
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地理要素、区域环境或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区域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有新的区域出现,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区域,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体现在既有区域随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1949年以后也有多次调整。
考点二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区域比较
【知识梳理】
1.作用
(1)可以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
(2)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
2.主要要素
(1)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
(2)人文环境包括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
3.方法
(1)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
【知识拓展】
1.图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2.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知识梳理】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地形类型 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 以山地、平原为主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特征 具有多样性 降水年际变化大 受海洋影响大
河流 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 河流蜿蜒曲折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
湖泊 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 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
(2)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区域 要素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自然资源 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矿产资源品种齐全、类型多样 海洋生物,能源等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
区位条件 处于内陆,有边境贸易优势 位居我国腹心地带,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临江濒海,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③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
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知识梳理】
1.主体功能区: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3.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
(1)、优化开发区域
分布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角3个区域。
功能定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 ,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2)、重点开发区域
分布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 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共18个区域。
功能定位: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3)、限制开发区域
分布区域: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禁止开发区域
分布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
功能定位: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 重要区域和珍惜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知识梳理】
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区域发展需要遵循规律,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区域的发展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可以充分发挥某种资源或资源组合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的与其他地区进行着物质、信息、技术和资本等要素的交流。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可使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