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2单元知识清单第二章 区域发展考点一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知识梳理】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2)特点①从人口规模来看:大都市的中心区域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②从行政等级来看:大都市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③从城市功能来看,大都市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3)大都市区是指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中国经过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华北、华东、华南形成了3大都市区: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京津冀的核心是北京、江浙沪的核心是上海,粤港澳的广州、深圳、香港各有特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线城市,也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知识拓展】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 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在产业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地区集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经济滞后地区之间产生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的辐射带动。(2)产生的影响: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3)功能构成辐射源 大都市辐射内容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辐射载体 交通、通信、人(4)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方式: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5)大都市的辐射范围①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②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重叠。③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衰减规律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知识拓展】1、城市的辐射功能的主要特点(1)城市的辐射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区域的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2)辐射功能的强弱同城市自身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功能有关。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越突出,则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3)城市因其辐射功能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4)城市的辐射功能会因城市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强、扩展。(5)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通过产业、资本、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实现的媒介主要有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因素 影响 表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密切、人口流动频繁、产业互动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3、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构成要素 具体内容物质基础 大都市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媒介 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辐射内容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主要规律 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辐射结果 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最终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知识梳理】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上海经济基础雄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属于超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科技等发展水平较高。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辐射内容:上海在产业、金融、交通、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3)辐射载体交通: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人才:上海高校、科研所集中,人才密集,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文化:上海不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独特的江南吴越传统文化与全球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融合,带动了周边地区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4)辐射影响(一)对上海利于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问题。利于大城市产业、资金等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二)对辐射城市可以获得上海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扩大城市规模和提升城市等级。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知识梳理】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2)辐射范围:是指以上海为核心,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地区,其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千米。(3)影响: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4)辐射带动作用:是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上海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组成: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范围涉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2)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辐射作用表现 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途径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共享基础设施、创新治理模式结果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3.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1)长江经济带的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2)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①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②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互补发展。③利用国际贸易中心、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从而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知识拓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1、“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2、“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3、“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4、“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知识拓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等级 城市 服务功能 辐射范围超大城市 上海 区域经济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特大城市 南京、杭州 副中心城市,省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本省及周边地区大城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主要在地级市范围内中小城市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等 局限于市域内的大多数城镇和农村考点二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知识梳理】概念: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等。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益事业。2.影响因素: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3.变化规律:一般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4.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5.产业结构的调整(1)结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二、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知识梳理】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矿产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差。虽然鲁尔区缺乏铁矿资源,但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近。②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网密集,水陆交通便利。③水资源丰富。鲁尔区河网密集,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④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知识拓展】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浅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铁矿 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水源 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2)社会经济条件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 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市场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 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劳动力 人口、城市密集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2)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等。(3)地位: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4)鲁尔区的衰落①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结果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新技术的应用,使炼钢耗煤量减少煤炭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成本增加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钢铁工业衰落②工业企业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③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2.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1)20世纪50至60年代,传统产业结构调整。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鲁尔发展纲要》。煤钢传统产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关停并转”,为鲁尔区产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结构从煤钢占绝对优势转向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四大部门为主。依托煤钢资源优势,延长拉伸产业链条,形成了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等主要新兴工业部门。(2)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1979年,北威州政府推行《鲁尔行动计划》。进一步侧重发展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实施一定的投资补贴政策,引进了一批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企业。(3)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整体规划下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1989年以来,德国政府及北威州政府制定并推行了《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矿冶地区未来动议》《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注重鲁尔区生态环境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把老工业区及其建筑改造成服务业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以实现区域复兴;充分发挥鲁尔区的区域优势,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三、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知识梳理】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鲁尔区加强水路联运,修建新的高架铁路和高速公路,引进新型列车,建立区内快车线,增强区内边远地区与中心城市以及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2)不断更新能源设施。(3)建立起便利便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讯和物流设施。2.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1)重视教育。(2)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鲁尔区建起一条从多特蒙德经过哈根、波鸿、埃森直到杜伊斯堡的技术转化之路。另外成立专门的风险资本基金会和专业的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咨询服务。(3)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鲁尔区将工业遗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3500多处工业遗址、200多座博物馆、100多个文化中心和音乐厅。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1)治理污染。针对大气污染,颁布法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执行欧盟大气污染排放标准。针对河道污染,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染净化系统。针对报废的矿井,进行修整。针对污染严重的土地,由州政府出面设立土地基金,购买、修复、转让给投资者。(2)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如1989年实施的为期十年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涉及植被保护和绿色景观打造、埃姆舍河污水收集网生态改造、花园式工厂转型、工业遗存建筑保留与改造等六大主题,已经成为鲁尔区转型之路的亮点。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对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德国政府通过支付失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职业培训补助金等,从经济上尽可能把失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再就业。为了增加新就业岗位,北威州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向鲁尔区煤矿集中的北区投资建厂。此外,鲁尔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行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尽可能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考点三 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知识梳理】1.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2.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将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3.转型方向(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替代产业。罗马尼亚俄罗斯:畜牧养殖、农牧产品加工、树木种植和木材加工等。德国、多特蒙德、法国洛林: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建筑和环保等。比利时、日本、英国:高新技术产业、环保、旅游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2)考虑原煤炭产区工人再就业、转型资金、原有煤炭企业体制转型及转型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问题。【知识拓展】多特蒙德的转型之路1.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起点进行转型。选择信息技术和微型机电系统等高精尖技术方向,同时通过电子商务等新技术与港口运输的结合推动传统物流向电子物流方向发展。2.建立多特蒙德大学,推动和支撑了多特蒙德向“科技之城”的转型。并在多特蒙德大学旁边。建立多特蒙德技术中心与多特蒙德科技园,深化城市转型。3.扩大开放吸引外资,使转型与国际接轨。4.加强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5.建立企业园圃,培育发展中小企业。6.转型同国土整治相结合,重视转型后的矿区环境建设。7.争取政府对转型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支持。【知识拓展】正确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1)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①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②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的竞争力不足;③管理体制落后、僵化;④大中型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①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②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③因地制宜,培育接续产业;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⑤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⑥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⑦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二、阜新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条件分析【知识梳理】1.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严重依赖当地的煤炭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开始衰退,导致比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3)土地沉陷、农田与房屋破坏、压占大量土地、吞噬大量耕地、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2.转型条件分析(1)限制性因素阜新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资金、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力实现平稳转移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多特蒙德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面对服务业。阜新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实现劳动力的转移。(2)有利条件①农牧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②地方工业已有一定基础。③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前景。④拥有培养经济转型人才的地方高校。⑤国家政策支持。三、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与转型成效【知识梳理】1.发展方向选择(1)发展多元化工业经济。改变原来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煤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阜新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重点是绿色农产品精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满足生产与生活消费为目标,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阜新为了彻底整治废弃矿区,把海州露天矿坑改造成矿山公园,大力开发集旅游、考察、科普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及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矿山公园的建设加强了矿山环境治理,促进了新兴旅游产业的开发,推进了矿区转型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天然破坏,采取自然恢复措施,进行适当的植被恢复并及时地保护和限制开发。对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采取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的治理措施,严禁人类进行生产开发活动,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2.发展成效(1)经济状况不断改善。(2)城镇化程度逐步提升。(3)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5)生态环境日益改善。3.阜新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3)农村经济发展滞后。(4)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4.解决问题的措施(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加快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3)积极推进城镇化,全面促进城乡融合。(4)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阜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拓展】伊春转型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脉中段腹地。伊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1、问题:过度采伐,植被大面积破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林地土壤养分降低;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木材采伐,大量输出初级木材产品,缺少深加工产业,利润率低,经济基础薄弱。2、转型措施:把生态作为资源和生产力建设自然保护区,对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进行一体化保护。治理环境污染,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延长木材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考点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知识梳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2)特点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③时空波动性强。④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2.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1)分布: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2)特点①分布面积大、类型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②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3)主要问题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②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④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⑤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知识拓展】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分析思路(1)影响: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3)综合治理: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知识梳理】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黄土高原是指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包括青、甘、宁、陕、晋、豫和内蒙古七个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2)特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脆弱性的表现: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知识拓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黄土塬:即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周围为沟谷深切,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是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峁顶面积不大。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与黄土的易侵蚀性。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地形起伏大。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容易受到流水侵蚀。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植被可以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表。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使土壤涵养水。还可过滤淤泥,固定和改良土壤,从而大大减缓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业减产。大面积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持水能力下降,干旱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土壤盐渍化面积大。(3)、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4)、水土流失的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5)、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平均每年大约需要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知识拓展】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具体分析如下: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知识梳理】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缓水流速度、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拦截泥沙、固定和改良土壤。工程措施主要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打坝淤地的作用: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洪涝灾害。 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增加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适于耕作。水平梯田的作用: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知识拓展】谷坊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主要作用:1、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底下切。2、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3、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危害。4、拦蓄泥沙,使沟底逐渐台阶化,为利用沟道土地发展生产创造条件。3、农业技术措施:实施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