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特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难点: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三、教具:麦克风、钢尺、虚拟示波器、尤克里里、玻璃瓶6个和筷子四、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真空罩的闹铃实验说明了什么?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开展调查:师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歌手,播放出不同的歌手唱歌片段,学生听音乐并思考问题: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引出音调的概念:声音的这一特性叫做音调,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为什么有音调高低的不同,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活动二)用虚拟示波器oscilloscope观察声音的波形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物体振动发声情况,可以将声信号转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者计算机,展现出波形播放两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波形,回答问题:不同的音调波形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探究琴弦的振动频率的影响因素展示尤克里里,教师提问:吉他、尤克里里等乐器是如何产生声音的?那么弦为什么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弦的振动频率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小组讨论提出猜想,演示尤克里里,探究琴弦长短、粗细和松紧是如何影响琴弦的频率(活动四)超声波与次声波教师播放电影《后天》关于次生灾害来临前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在龙卷风来临前动物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难道它们听到了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人的听音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答。环节三:巩固提高通过习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1.音调:声音的高低2.音调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3.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Hz4. 相同时间,波形越密,频率越高5.超声波和次声波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