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考点必刷练1.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自古以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都或多或少地兼容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材料体现了印度文化的( )A.包容性 B.宗教性 C.等级性 D.地域性2.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B.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楔形文字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太阳历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象形文字3.如表是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叙述。这段话提到了种姓制度的(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A.背景和内容 B.内容和影响 C.背景和危害 D.影响和危害4.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有( )①佛教 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楔形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有一则笑话说,一个婆罗门贵族因为没有带水罐,又不愿降低身份去使用随从吠舍和首陀罗们的水罐,最后竟然活活渴死了。上述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古罗马6.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曾记载,印度神话中梵天造了原人“普鲁沙”,“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成不同的种姓。后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补写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A.强调职业世袭B.为种姓制度提供合理解释C.维护国王统治D.树立了婆罗门教的权威性7.有个首陀罗阶层的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见刹帝利阶层的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该佛教故事宣扬的核心是( )A.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B.低等种姓不能入教C.尼提具有谦逊美德 D.种姓制度强调平等8.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的等级是( )A.首陀罗 B.吠舍 C.刹帝利 D.婆罗门9.下列关于种姓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严格的社会等级②各等级职业世袭③不同等级之间互不通婚④第四等级:不可接触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如图知识框架中的“?”处应填(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11.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其中在恒河边思考的人( )A.创立了佛教 B.改造了古印度的计数法C.制定了阴历 D.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12.《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辱骂刹帝利处50钵那罚金,辱骂吠舍处25钵那罚金,辱骂首陀罗处12钵那罚金;如果辱骂婆罗门,刹帝利则应处100钵那罚金,吠舍处120至150钵那罚金,首陀罗则割去其舌头。由此可见,该法典( )A.充分考虑了不同等级的财产状况B.采取了“同罪同罚”的惩处原则C.主要维护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D.是古代印度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13.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公元前六世纪,佛教产生,提出针对性的主张,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支持。该“针对性”主张是( )A.忍耐顺从 B.众生平等 C.素食戒杀 D.因果报应14.2022年9月,印度一名达利特(贱民)男孩由于拼写错误,遭学校老师棍棒殴打,抢救无效逝世。印度北方地区爆发暴力抗议,支持者朝警察和警车丢掷石块,抗议这名男孩之死。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也曾说:“尽管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许多地方,达利特依然面临着社会歧视。”对达利特的歧视主要源于( )A.达利特好吃懒做 B.种姓制度的限制C.达利特贫困潦倒 D.宗教信仰差异15.婆罗门教下的印度,神的性质也随着大世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始崇拜时期的天神梵伦娜因为雅利安人法庭的出现而化身为天上的司法之神,过去的雷电和战神纷纷成为诸邦国王公们的保护神。我们从以上材料能推导出的观点是( )A.雅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古印度原生文明B.最高种姓的刹帝利阶层利用宗教加强权力C.婆罗门信仰有社会现实的烙印D.婆罗门教义催生了古印度国家的出现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级森严的制度】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众生平等的宗教】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材料三: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的原因。参考答案1-10 AABAA BACAB11-15 ACBBC16.(1)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等。(2)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3)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4)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