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3课时)第一框题 价值与价值观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参见PPT参见PPT和练习册对应题目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P67-68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什么;基本内容;怎么办 )P69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价值与价值观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价值的含义P71(2)人的价值内涵及评价标准P71-72(3)人的价值内涵原理及方法论(参见原理小纸)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5分(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把所有财产和爱给了学生,她和同事们一起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获得“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等荣誉,近日,张老师的先进事迹更是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结合材料理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选择题1、哲学上讲的价值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阳光、空气等满足人的需要C、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D、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2.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对学生困惑点再点拨——1分钟知识点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价值观含义P73(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P73—75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3分钟(1)当堂记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2)选择题3:一枚乌榄核,对许多人来说,无非就是吃完榄果就吐的无用之物。但在榄雕艺人眼中,却可能是无上珍宝,精雕细刻之下,可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榄雕深受人们的喜爱,乌榄核的身价也随之飘升,往往一核难求。可见( )①人们对榄雕艺术价值的认可实现了乌榄核的增值②乌榄核的价值取决于乌榄核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③乌榄核的属性根据人的需要可以发生变化④乌榄核价值的创造必须以不改变其属性为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23全国甲卷)在讲究效率、与时间赛跑的时代,“治愈”“解压”“诗和远方”等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动营造“治愈瞬间”、仔细体味“幸福时刻”,让人生充满温暖与亮色,成为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积蓄昂扬斗志的新手段。这说明: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其发展而变化③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都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知识点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5分钟(1)内涵(基本内容)P75:(2)为什么弘扬P75(3)怎么办P75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3分钟选择题+主观题5、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 )A、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B、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没有直接联系D、价值观和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6:2021年11月3日,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将202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顾诵芬院士,奖金800万元。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促进作用B.人的价值主要是物质贡献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D.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7、传统的发展观坚持“唯GDP论”,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说明 ( )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D.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017海南高考,25】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把科技扶贫视为自己的理想,为山区发展奉献毕生心血和智慧,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李保国把农民急需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山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他扎根太行致力于绿山和富民。针对山区土薄水少等特点,他推出了控制爆破松土蓄水等工程技术,“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是太行山区土厚了、水多了、山绿了。他找准科技脱贫的路径,创新推广苹果先进栽培等36项农业实用技术,使科技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他举办培训班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永久牌”土专家。35年来,李保国起早贪黑,埋头苦干,每年在山区“务农”200多天,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的言行让大山怀念,令人们动容,他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1)运用人的价值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李保国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10分)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1分钟本框题知识框架总结三:课堂留白——2分钟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模式:PADD+ 学科:政治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高二政治组第二框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参见PPT参见PPT和练习册对应题目1、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衡量标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产生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P76(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P76(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产生P76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5分钟当堂记忆选择题巩固PPT1:古人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表明在社会实践中,人们( )①会对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 ②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一致的③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④进行价值判断时要理性分析其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在高铁时代,我国仍不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2016年送约3000万人次。运营近半个世纪的5633、5634 次列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反映的价值观道理有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③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A.①2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知识点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及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6分钟(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P77(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P77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5分钟(1)阅读与思考P7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2)选择题的巩固PPT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的是( )A.价值判断不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强烈的主体差异性D.各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2.“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萧伯纳的观点是想说明 ( )A.真理都是具体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C.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D.价值判断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命脉传承和社会人文的重要标志。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记忆和故事,国庆、援朝、跃进、建国、超英、振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极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自豪。如今,“诺”“芷”等代表美德的名字,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名字已不单纯是一种代号,还承载着长辈的爱与愿望。可见 ( )①不同时代的名字寓于长辈对孩子同样的爱之中②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步发展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和条件变化而不同④取名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出现了以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最重要评价依据的异化现象。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基于 ( )A.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C.价值选择的不同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差异性 D.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5.近年来,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在法治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法治反映民声、维护民意。这说明我国 ( )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立法工作致力于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④立法工作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主观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同仇敌忾、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取得了积极成效,涌现出了大量让人泪目的人和事。一个个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铸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抗疫精神。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说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4分钟总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及原理三:课堂留白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模式:PADD 学科:政治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高二政治组第三框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参见PPT参见PPT和练习册对应题目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关系、产生2:标准(如何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征P77-78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劳动的重要性——《生活与哲学》角度(2)理解在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P81-82(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P82-84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5分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2020年新冠病毒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钟南山,这座大家可以依靠的“山”。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的时候,他又说“大家没事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赴武汉防疫最前线”;在病毒面前,他刻苦钻研,通过亲自接触病人,研究病毒等,寻找治疗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业上刻苦学习,研究病毒,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水平;他心系群众,在他眼里治病救人就是他的理想、追寻和信仰,在新冠病毒面前,他把全国的人民群众保护的很好。思考:钟南山是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的?(2)误区集锦1.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社会提供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3)选择题巩固PPT1.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清扫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区劳动,果蔬种植、木工制作、机床操作等学农学工实践,“医生”“博物馆讲解员”等职业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收获成长。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 )①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②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④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软世代”是近年来出现的青年群体,意指在发达的消费社会,一些年轻人缺乏进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个人的身心都绵软无力。如果让你去劝导他们,下列道理比较合适的是(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山东高考)透过下图可以看出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在各族儿女的价值实现中②扎根边疆意识是正确国家观在守边人头脑中的客观反映③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④“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体现了当前社会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广东高考)高一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农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甚至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这一倡议提醒我们①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②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③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④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1·天津高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这体现了①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②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脚踏实地、顽强拼搏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载,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帮助1804名山村女孩儿考上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身患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0余种疾病,却用生命兑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坚持12年家访路,行程11万公里,把一个个濒临辍学的大山里的女孩拉回课堂。她把自己的全部工资和社会捐款投入到教育事业,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她的每一天都在诉说着“膝下无儿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献精神,印刻着“教育改变女孩命运”的执着信念。她就是63岁的张桂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者。2020年12月,中宣部又授予她“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说明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对青年人的价值引领。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8分钟人生价值观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