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电磁波的波谱及电磁波的主要用途。(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电磁波的传播。2.科学思维在学习波的特征时,从对波形图的分析上入手,建立起频率、波长等概念。3.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存在及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收音机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电台的信息的?它与电台间并没有连接一条电线,所以并不是通过电流来传播的,那是用什么方式?(二)新课教学1.电磁波教学情境:什么是电磁波?生活中有哪些是电磁波?总结:电磁波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拓展:当导体中的电流迅速变化时(既可以是方向变化,也可以是强弱变化),导体就会向四周发射一种波,这种波叫做电磁波。2.电磁波的应用教学情境:你知道电磁波有哪些应用?总结:(1)医学上的应用:γ射线可以做脑手术,医院中把它称为γ刀;X射线可以判断是否骨折,在医院做CT就是用X射线;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等。(2)生活中的应用:红外线可以取暖,红外遥感;微波炉用微波来加热食物等。(3)通信上的应用:无线电波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移动通信、雷达、导航等方面。拓展:(1)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从而增大内能,提高温度。(2)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时,玻璃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伦琴把它叫做X射线。3.波的特征教学情境:所有的波都具有波速、波长和频率,电磁波也一样。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有什么特点?总结:波速(c):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c=3×108m/s。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如图所示)。频率(ν):波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与时间之比。频率的单位:赫(Hz)、千赫(kHz)、兆赫(MHz)。换算关系:1MHz=103kHz=106Hz。4.电磁波的计算教学情境:波长、波速与频率之间有什么的关系?知识归纳:波速=波长×频率;计算公式:c=λν。说明: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c是个定值,根据c=λν可知,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波长越短,频率越高。5.通信电磁波的主要范围及用途教学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84页的内容,了解用于通信的电磁波的主要范围及用途。波段 波长 频率 主要用途长波 3×104~3×103m 10~102kHz 超远程无线电通信中波 3×103~2×102m 102~1.5×103kHz 无线电广播、电报通信中短波 2×102~50m 1.5×103~6×103kHz短波 50~10m 6~30MHz微波 1~0.001m 300~3×105MHz 电视、雷达、导航通信6.电磁污染教学情境:电磁波有利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总结: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当电磁波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导致控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的失控,也会引发头疼、失眠和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