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2.科学思维?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概念的方法。?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科学态度和责任?(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与介质的关系,声速、回声的应用。?2.难点:声音传播的形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展示拉小提琴、吹笛子、鸟鸣和水声的画面,思考: 画面中展示的分别是哪些物体在发声?它们在发声时 有哪些特征??在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世界的奥秘吧!?(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教学情境:实验探究①:把泡沫塑料小球放在水平放置的扬声器表面,扬声器播放音乐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分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看到泡沫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说明扬声器的纸盆在振动。?实验探究②:提供学生两端固定且绷紧的琴弦和橡皮筋,让学生拨动琴弦和皮筋,在耳朵听到弦音的同时,观察弦上贴着的小纸条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拨动琴弦和橡皮筋使其发声的同时,弦上的小纸条也随着摆动,这说明了发声的物体是振动的。?实验探究③:用手指触摸喉头,同时发声,手指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停止发声,手指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分析:喉头发声时,手指感觉到喉头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也停止了。?知识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拓展:打击乐器靠乐器面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及膜面振动发声。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2.声音的传播?教学情境:发声体并没有直接贴着我们的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实验探究①:将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这时你能不能听到声音?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实验探究②: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中,你能不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实验探究③:两个同学把土电话的线绷直,相隔较远的距离,其中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知识归纳:?(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声。?(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1)声速的概念?教学情境:在暴风雨的夜里,我们看到电光一闪后,为什么要过一会儿才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为什么终点计时的裁判是在看到枪上一冒烟就按表计时,并不是在听到起点发令的枪声才启动秒表??总结:这些都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知识归纳: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声速的大小?教学情境: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为什么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听到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0页的表格,了解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知识归纳:?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说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4.回声?教学情境: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知识归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回声。?说明:?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声,使原声加强。?拓展:?回声的应用:测距,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位置等。?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