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黄恕伯 2023.8.14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理念 (与2011版不同之处)三、课程目标 (有关课程目标的四个概念)四、课程内容 (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标准)六、实施建议一、课程理念2022年版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1.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内容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结构3.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学方式4. 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4.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学习评价5. 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素养发展一、课程理念2022年版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1.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 从义生务活教走育向物物理理课,程从以物习理近走平向新社时会代 2. 从生以活学走生向终物身理发,展从为物本理,走以向提社高会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3.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3体. 注学意生学科科学渗素透养,为关目心标科,技为发每展个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 的学习与发展提能供力机会,关注学生的4. 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4.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会。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 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养5.学 发生挥适评应价个的人育终人身功发能展,和促社进会学发生展需核心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能得到发展。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发展一、课程理念2022年版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1.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 以遵主循题初为中线学索生,身构心建发课展程规律结,构贴近学 3义. 注务意贴教近学学科育生渗物生透活理,,课关符心程合科学以技生习认发知近展特平点新,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 时代中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鲜4.活 注案重激例科、学生探活究经,验倡和导基教本学概方念式等引多导样学化 4学. 提发倡并教保学持方学式生的多学样习化兴,趣注,重让学生通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科学持探学究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 过生学的习学和探习索兴掌趣握,物理让学学的生基础通知识与5. 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 5. 过学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 基习本和技探能,索并掌能握将物其应理用学于的实践基,础为知以显我素国科养技发成展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一、课程理念2022年版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1.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4. 注依重据科物学理探学究科,内倡涵导,教遵学循学方生式认多知样规化 4. 提让倡学教生学了方解式自多然样界化事,物注的相重互科联学系探,究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层5.层 发递挥进评;价主的题育间人相功互关能联,,促各进有学侧生重核。心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注重素“ ”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知养行发合展一、学以致用 ,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课程理念注 重 科 学20探22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 在 教 学 20中1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年版课程标准 年版课程标准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 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分1.析 面问向题全、体解学决生问,题培的养实学践生本核领心和素科养学思 方1. 式面多向样全化体。学注生重,采提用高探究学式生的科教学学素方养法,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2.化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从,生鼓活励走教向学物中理根,据从教物学理目走标向、社教会学内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 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3.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学3. 中注合意理学运科用渗信透息,技关术心。科技发展4. 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4.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5. 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素养发展一、课程理念坚 持 核 心20素22养年导版向课,程注标重准以评价促进 在 新 的 2评01价1年观版念课指程导下标,准构建多元化、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1.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发1. 展面性向的全评体价学体生系,,提注高重学过生程科性学评素价养与终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2.仅 重视对学生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结2. 性从评生价活结走合向,物发理展,性从评物价理与走甄向别社性会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 以帮主助题学为生线建索立,自构信建,课激程发结学构生学习物 结3. 合注,意以学促科进渗学透生,科关学心素科养技的发提展高、教师理的动机和兴趣,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4. 专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4. 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能。5. 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素养发展二、课程目标1.关于课程目标的几个概念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核心素养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标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学业要求 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某个一级主题内容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该主题的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 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全部物理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二、课程目标2. 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的的关系4 维度 核心素养 4 维度13 要素 13 要素目标要求物质 运动与相互作用 能量 实验探究 跨学科实践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4 维度学业质量13 要素二、课程目标3. 物理核心素养的结构物理核心素养维 物理 科学 科学 科学态度度 观念 思维 探究 与责任要 物 运 能 模 科 科 质 问 证 解 交 科 科 社素 质 动 量 型 学 学 疑 题 据 释 流 学 学 会观 与 观 建相 推 论 创本 态 责互 构 理 证 新 质 度 任作 观用观物理观念(目标要求)知识建构 认识物质的形态、属性及结构,认识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和 知识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二、课程目标3. 物理核心素养的结构物理核心素养维 物理 科学 科学 科学态度度 观念 思维 探究 与责任要 知 知 模 科 科 质 问 证 解 交 科 科 社素 识 识 型 学 学 疑 题 据 释 流 学 学 会建 应 建 推 论 创 本 态 责构 构用 理 证 新质 度 任观三、课程内容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 总的结构 物质 1.2 物质的属性 ……1.3 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整个课程内容由 5个 运动和 2.2 机械运动和力相互作用 2.3 声和光 ……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 2.4 电和磁89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和 个三级主题组成。 3.2 机械能能量 3.3 内能3.4 电磁能 ……课程内容的结构具有 3.5 能量守恒3.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分级呈现,层层递进;实验探究 4.1 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 4.2 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5.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特点。 跨学科实践 5.2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5.3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5个一级主题 18个二级主题 89个三级主题三、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一)物质2. 各级结构 【内容要求】二级主题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 一级主题结构: ……1.2 物质的属性每个一级主题下面有 三级主题 ……1.3 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三块内容:“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教学提 【学业要求】……(按四个维度提出要求)示”。【教学提示】在“内容要求”中, (1)教学策略建议……呈现二级和三级主题。 (2)情境素材建议……三、课程内容不是刚性要求2. 二级主题各级结构 1.1.1 ……1.1.2 ……(2) 三级主题二级主题结构:二级主题下面有三级主题。有的三级主题后面用“例”做了解释。每个二级主题下都有 1.1.4 ……活动建议。例和活动建议只是建议,不是刚性要求。三、课程内容3.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主题的主要变化(1)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内容要求,是课程内容唯一的重要变化。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2)在“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后面增加“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为什么要增加这句话?三、课程内容4. 关于实验探究:共21 项学生实验,测量类 9 项,探究类 12 项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1 . 1.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 .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 . 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 .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4 .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 .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5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5 .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7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 .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8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 .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9 .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8 .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0 .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9 .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11 .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12 .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三、课程内容4. 关于实验探究: 有13 项跟 2011 版课标完全相同,8 项不同相同 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1 . 1.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 .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 . 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 .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4 .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 .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5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5 .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7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 .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8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 .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9 .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8 .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0 .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9 .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11 .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12 .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三、课程内容4. 关于实验探究: 有13 项跟 2011 版课标完全相同,8 项不同这 8 项中:●有 4 项实验跟 2011 版课标在表述上略有区别2022年版 2011年版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三、课程内容4. 关于实验探究: 有13 项跟 2011 版课标完全相同,8 项不同这 8 项中:●有 4 项实验跟 2011 版课标在表述上略有区别●有 3 项在实验内容方面作了调整2022年版 2011年版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三、课程内容4. 关于实验探究: 有13 项跟 2011 版课标完全相同,8 项不同这 8 项中:●有 4 项实验跟 2011 版课标在表述上略有区别●有 3 项在实验内容方面作了调整●有 1 项实验是新增加的“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三、课程内容5. 关于跨学科实践(1) 跨学科实践教学的特点有引领:在跨学科实践的“内容要求”引领下设计教学。有议题:有一个跨学科实践的议题,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有任务:把学习活动分解为若干明确的任务,可以是学习新知识的,也可以是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有物化:最终要有具体的实物来呈现跨学科实践的学习成果。如工具、用品、装置、模型、标本等。三、课程内容5. 关于跨学科实践(2) 设置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的目的①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总课时量不少于初中物理课程总课时的10%。②设置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的目的通过这 10%的课程内容,示范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使其教学理念和方式,能撬动另外 90% 课程内容的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达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三、课程内容5. 关于跨学科实践(3)物理课程标准“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要求3个二级主题和 9个三级主题,形成内容要求的多级结构。5.1.1 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1.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物理学与践行安全与健康生活。日常生活5.1.3 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5.2.1 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跨 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物理学与科 5.2.2 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工程实践 展的促进作用。实践 5.2.3 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5.3.1 结合实例,尝试分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物理学与 5.3.2 结合实例,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研社会发展 发与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3.3 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增强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课程内容4. 关于跨学科实践(4) 跨学科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① 跨学科实践教学应该立足于本学科所谓“跨学科”,主要是“跨出”本学科知识的视野,把物理学科的知识跟日常生活、工程技术、社会发展等主题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和具体解决真实的现实问题,这是物理课程跨学科实践的主要内容。要实现物理学与上述主题的结合,就需要掌握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因而应该立足于物理学。三、课程内容4. 关于跨学科实践(4) 跨学科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② 跨学科实践教学应体现减负增效原则在减负方面,应该使跨学科实践成为物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一块新的内容,因此,跨学科实践既有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有新知识的建构,跨学科实践应与其他主题教学一体化设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穿插在其他主题中进行。在增效方面,应该利用跨学科实践的教学内容、方式的优势,把跨学科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迁移至其它课程内容主题,增强整个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四、学业质量1.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描述,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四、学业质量2. 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描述即为学业质量标准。初中物理学业质量描述的文本共四个自然段。不设小标题,依次描述核心素养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每一段中,用分号来分开对各个要素的具体描述。物理观念知识建构 能认识物质的形态、属性及结构,认识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掌握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事物,把所学概念和规律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解释常见自然现象和解决常见物理问题,能综合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决熟悉情境下的简单物理问题,具有初步的物理观念。 知识应用●应用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时,其条件是“常见自然现象”和“常见物理问题”;●综合应用多个物理概念或规律解决问题时,其条件是“熟悉情境”下的“简单”物理问题。示例 通过实验形成对滑动摩擦力的正确认识示例 通过实验形成对滑动摩擦力的正确认识◆手持测力计拉着木块前进的缺点△手很难保持匀速△运动的测力计不容易观察读数△测力计水平测量容易产生误差(调零;摩擦)◆改进的实验方案△用电动玩具方式保持木块匀速运动△把测力计固定不动△保持测力计竖直测量状态通过实通过验实形验成形成对对滑滑动动摩摩擦擦力力的的正确正认确识认识实例剖析练习题:为熔化输电线上的冰,国家电网公司研制了直流熔冰电源。该电源最大融冰电流达 6000 安,最长熔冰距离达 200 公里,从而避免因线路结冰而倒杆断线的情况。如图为相距几十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输电线路和位于乙地的直流熔冰电源示意图,“+”“-”是电源两极。现要对甲、乙两地之间的“ 2 ”和“ 3 ”两根输电线同时熔冰,请你在图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切实可行的连接。(熔冰时交流电已切断)12 + -甲 乙3 直流熔冰电源评析:解答本题的知识要求是很低的,相当于两个灯泡的串、并联。但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把题目的文字转化为物理条件,即需要把所学概念和规律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认识到把甲地的输电端用导线连接乙地电源,不是切实可行的。从真实情境思考,应该把它们串联起来。科学思维模型建构 在熟悉的情境中,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实际问题;在进行简单的物 科学推理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能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物理结论,科学论证 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得到结论;能依照证据形成自己的看法,具有利用证据进行论证的意识;在获取信息时,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意识,能从物理学视角对生活中不合理的说法进行质疑并说出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质疑创新●关于物理模型,只要求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实际问题,不要求建构;●关于科学推理,要求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对应着初中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关于科学论证,侧重于证据的“使用”要求根据证据形成看法和教学论证,至于如何获取证据,这是科学探究中“证据”要素侧重的要求。实例剖析 关于科学思维的教学实例:电功实例剖析 关于科学思维的教学实例:电功用电器 B 和 A 比较电功与电压成正比A BU实例剖析 关于科学思维的教学实例:电功用电器 C 和 A 比较电功与电流成正比C A U科学探究问题 能针对一些现象,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物理问题,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与假设;能针对提出的问题,运用控制变量法等制订比较合理的科学探究方案,会正 证据确使用学生必做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会正确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能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能根据实验目的整理信息,会解释 用简单的图像或表格描述信息,能通过信息比较或图像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形成结论并作出解释;能表述物理问题,会用物理学术语、符号、图交流表等描述探究过程,说明探究结果,撰写简单的科学探究报告。●“问题”要素有两个要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有根据的猜想或假设;●“证据”要素有两个要点: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解释”要素,跟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分析与论证”的要求相同,包括对信息的整理、描述、比较、分析,发现特点并形成结论;●“交流”要素,侧重于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没有对合作提出要求,关于合作,属于科学态度范畴,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维度中提出要求。实例剖析 科学探究/解释/通过信息比较发现其中特点以下看起来是一个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科学探究能力。考查“解释”要素中的“通过信息比较发现其中的特点”这个要点。试 题 如图是额定电压 220V 的某品牌LED 灯与老式荧光灯的对比广告图, LED灯比荧光灯更节能环保。若广告属实,将一个额定功率为 相同亮度LED灯 荧光灯40 W 的荧光灯替换成亮度相当的12W 20WLED 灯,假设这盏灯日均工作3h, 18W 30W一年(以360天计算)可以节约多少 36W 60W度电?实例剖析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方案甲 —— 一种追求知识结论的“做中学”方案教师告诉学生:设物距为 u,凸透镜焦距为 f,请同学们按以下物距进行实验:① u<f ; ② f<u<2f ; ③ u=2f ; ④ u>2f。看以上四种情况下,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位置有什么特点?写出实验结论。对《方案甲》的评析:这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既定步骤“按方抓药”,很容易得到实验结果,但对学生来说,该方案缺乏探究逻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四种物距进行实验,没有经历从纷繁数据中通过比较不同物距的成像特点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应避免采用这种教学策略。实例剖析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方案乙 —— 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做中学”方案教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凸透镜焦距都是 15cm,光源是发光二极管组成的高 3cm 的发光箭头。物距从 6cm 开始,每增加 3cm 取一组实验数据,全班数据包括各种物距条件,但每小组只做其中两个指定物距的实验,各组数据汇集后列入下表,实现数据全班共享。像的性质物距/cm 实像时的实像还是虚像 正立还是倒立 实像的长度/cm 像距/cm…… …… …… …… ……1. 请根据以下探究问题,从表格的数据中寻找答案: ① 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像的正倒如何? ② 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像距范围是多少?什么情况下成缩小实像? 像距范围是多少? ③ 什么情况下实像和发光体一样大?2. 请用焦距 f 来表示以上物距和像距,陈述实验探究所得到的规律。实例剖析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方案乙》的评析: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21个学生实验,有13个是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要素,课堂内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对所有要素都能深入体验是不现实的,应重点突出某一两个要素,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不同实验突出不同要素,从而达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本例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内容特点,侧重突出科学探究的“解释”要素,让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实验数据进行有逻辑地比较和分析,并据此总结出科学规律。本例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次合作探究的体验,也大大节约了收集证据的时间。本例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来形成结论的,教师有意把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数据作为两个不同的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它使学生具体感受到什么是证据、什么是结论,体验到科学的结论来自于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方案乙》的“做中学”策略值得提倡。实例剖析 一个传统物理问题的分析有一电子天平和实验室量筒,还有细线、烧杯等实验室常用器材。某同学想通过测量密度来判断一只“金首饰”有没有可能是金的,你认为应该怎样操作?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本质观 能初步认识科学本质,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 科学态度动作用;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物理学的兴趣,具有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坚持原则,又能与他人合作;知道科学探索、技术应用及成果发表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责任●通过物理课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认识的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探究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处“态度”的含意的广泛的,包括三维目标中的“情感”;●对学生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的评价,应该评价其行为表现,而不是纸笔测验。实例剖析课例介绍【演播事实】 湖南卫视新闻剪辑湖南卫视报道了一则湖南新闻:湖南省怀化市把机械电表更换成智能电表之后,用户所缴电费激增。有的两口之家一个月用电1300多度、电费1000多元,有的家庭每月电费由100元激增到200元。这是什么原因?请带着这个问题,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观看以下视频。湖南卫视报道:更换了智能电表之后,用电器没有变化,用电时间也没有变化,但电费成倍增长,是电表不准吗?质检部门检测结果:电表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电力部门的解释是(原因一):因为智能电表的灵敏度高了,例如手机充电时电流很小,原来的机械电表是测量不到的,现在智能电表灵敏了,手机充电的电能是可以测量的。电视台调查后的解释(原因二):供电电压过高是否是耗电增加的原因?为此,电视台展开了调查。调查中的一个典型实例:电费原来一百元,现增加至二百元,而现场测量的电压高达246V。这是耗电增加的原因。课例介绍【 演播事实 】 湖南卫视新闻剪辑 —— 两个原因【 课堂讨论 】 对两个原因的判断课堂讨论:原因一是否成立?题目:某华为手机锂电池容量为3000mAh,充电电压5V,假设从0到充满,所需要的电能是多少?解答:W=UI t=5V×3A×3600s=54000 J54000J 相当于0.015度电,以每天充电一次,一个月耗电0.45度。结论:原因一不成立。课堂讨论:原因二是否成立?题目:如果供电电压是220V时每个月电费100元,假设用电时间不变、用电器电阻不变,供电电压变为246V时,每月电费应该多少?解答: 246 / 220 = 1.12,即电压变为原来的1.12倍因电阻不变,因此电流也变为原来的1.12倍。所消耗的电能便是原来的1.12×1.12倍,即1.25倍。由计算可知,合理的电费应该是125元。结论:原因二也不成立。课例介绍【 演播事实 】 湖南卫视新闻剪辑 —— 两个原因【 课堂讨论 】 对两个原因的判断 —— 都不成立【 质 疑 】 真实用电的电费是多少? 125元【 推 理 】 是供电电压超过电表额定电压造成的真实用电125元电表 使用电压246V 因为供电电表示数200元 不准 的电压过高而导致电表的检测结果是准确的 检测电压220V 电表不准课例介绍 这个课例中,对知识的要求是很低的,只是公【 演播事实 】 湖南卫视新闻剪辑 —— 两式个 W原=因UI t 的简单应用,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不仅【 课堂讨论 】 对两个原因的判断 —— 都十不分成丰立富,而且具有较高【 质 疑 】 的水12平5元,包括真实用电的电费是多少?敢于质疑;【 推 理 】 是供电电压超过电表额定电压勤造于成应的用;善于推理;【 下 一 步 】 ●对以上推理的结论进行实验检验乐于验证;●分析责任:谁承担责任? 勇于供担电当部。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依法维权,诉讼索赔,体现社会责任感。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