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课题名称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型 复习课课程标准 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领会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教材分析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本框题是哲学与文化的第七课第三框,是整个课本内容的升华,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感知觉水平不断提升,但容易草率下结论,思维品质有待提升,想象力发展需兼顾现实,自我意识需融入社会;学生见证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相关事实,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和文化自信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度和高度。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国家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科学精神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创产品出圈。公共参与 合理借鉴,抵制抄袭。教学重点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容。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作用、特点、做法。教学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作用。 2.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板书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一、梳理框架 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梳理出知识逻辑,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习惯。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对每个知识进行讲解回顾,对学生有疑惑的知识再次讲解,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设置背诵时长,进行课堂提问,过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回忆知识,确保对该框知识全部理解弄懂。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继承)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标准)、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途径)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目的) (2)创新性发展(创新)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途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目的) 2.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租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2)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 ①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精神动力)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精神火炬)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发展)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重难点) ①关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③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学生背诵,教师提问,生生相互提问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深入理解本课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会对背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巩固本框所学知识,做到知识升华,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通过重难点、课时评价的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