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八节 改一改改一改创造法“改一改”就是某个东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点或不足,克服或尽量减少缺点,给人带来方便的一种方法。不断发现缺点,不断克服缺点,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就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思考方法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吗?它在使用时,是不是给人们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改一改”实例1、解放前有一种油布伞,用比拇指还粗的竹竿作伞柄,伞面上的布抹上铜油,。这种伞结实,但笨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有人改用油纸伞,用抹了油的纸代替油布作伞面。这一改解决了笨重的问题,但纸容易破碎。于是用金属做伞柄,用黑布做伞面的皮柄伞产生了,但人们又发现这种伞携带不方便,不能装在提包里。不久,人们对伞柄做了改革造出两折伞,三折伞。伞面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还花纹图案。2、有一个小朋友患了眼病,医生要他每天点几次眼药水,但在点眼药水时,他发现了眼药水瓶有一个缺点,就是在点的时候无法看清自己的眼睛,常常会把药水点到眼睛的外面,他针对这个缺点,发明了一种带眼睛的眼药水瓶,在眼药水瓶的两肩,根据一定的角度,装上两块小镜子,这样看着镜子点,就能正确无误的把眼药水点进眼里了。3、我们拿牛奶瓶和空牛奶瓶必须要用两只手,并且要跑到室外,在牛奶箱里取,不方便。有的人习以为常,但有个小朋友却动起小改革的主意,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牛奶箱,把牛奶箱嵌入墙内,一面对室外,一面对室内,箱内装两块斜板,想“人”字形,第一块斜板像个滑梯,方向朝里,装牛奶的瓶就可以从这块滑进去,在这斜板里的半腰上有另一个斜板,方向相反,两块交接处有块“﹥”形的活动小阀,这里面预先放好一只空牛奶瓶,当送奶工人把牛奶瓶从箱子正面放进时,奶瓶就沿着“滑梯”朝里面下滑,中途碰到“﹥”就翘起成为“∧”形,空奶瓶就顺着第二块斜板向箱子正面的出口滑去。这样,送牛奶的一面放入牛奶瓶,一面就可以取到空瓶。而牛奶订户,可以足不出户取到牛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生前看到小朋友的小发明后,高兴地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长大后一定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同学们,你想做叶爷爷夸奖的那种孩子吗?4、“U”型泡菜坛5、双尖绣花针6、多用升降篮球架7、不掉盖的茶壶8、压式龙头9、可换刷头的牙刷10、万向烧瓶刷11、红绿灯讨论:你身边的哪些物件可以改一改?小知识联一联思考方法:某个事物(某件东西或事情)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吗?代一代思考方法: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吗?如果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等,代替另一种材料、零件、方法等,行不行?搬一搬思考方法: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定一定思考方法: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改进某一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吗?※阅读材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1971年2月袁隆平被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水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上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新课题上来。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后,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将“野 ”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 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 选用”入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 ,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和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稳育种的一个重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千克,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国家“863” 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在全国加大力度推广。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镕基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千克,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2012年9月24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表示,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日前通过现场测产验收,以百亩片加权平均亩产917.72千克的成绩突破攻关目标。袁隆平表示:连继两年百亩片平均亩产突破900千克,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该攻关目标。专家指出,该项突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望提高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更将对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智慧火花同学奇思:我的妙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八年级 《科技活动》(小发明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