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编者编写“活动探究”单元,力图使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 “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本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共有5篇文章:《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本单元的诗词,或借描绘雪景抒情,或赋予土地象征意义,或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或是抒发爱的赞颂,或抒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课堂上应以“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的教学模式呈现。
人文主题 诗歌之美
语文要素 活动探究:涵咏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与情感基调,学习诗歌朗诵技巧,体会诗歌艺术魅力学写小诗
单元学习目标 1.欣赏诗作,体会诗歌艺术魅力;2.多形式诵读,把握诵读技巧;3通过创作尝试,领会诗歌的特点。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 课型 课时 内容 教学重点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双元把握、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定向
单元梳理课 1课时 字词梳理、文学常识 读写、理解、运用
主题阅读课 1课时 雪落无言(《沁园春 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实“任务一”) 找出意象并分析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群文阅读课 1课时 家国情怀(《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落实“任务一”) 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朗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自主实践课 2课时 朗诵比赛(朗读内容学生自选)单句与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 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组织能力掌握相应语法知识
以读促写课 2课时 学做小诗人(《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落实“任务三”) 学写诗歌
名著导读课 2课时 生命的歌唱:〈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阅读方法
第一单元 诗与远方
单元导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师生梳理双线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方向。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诗人在诗作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师生活动建议: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部分,梳理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把握本单元学习的主体思路。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五首诗作,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感情基调。
主问题:
通读五首诗歌,捕捉意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落实目标一:教师谈话引入,学生齐读单元任务单,把握单元要点。明确单元主题,勾画单元学习重点。
落实目标二、三:学生自读诗歌(限时),把握节奏,梳理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画,组内交流对文章的感受,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巡视点拨。
教学反思:
单元梳理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字音,记字形,明词义。能恰当运用。
2. 了解重要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3.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诵读方法。
教学步骤:
落实目标一、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组内交流补充(限时)。
2. 利用工具书了解生字词音义与用法,并在书本上做批注
3.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读,学生纠,教师正音。
4. 小组长组织组内听写、检查。派小组代表展示组内错字。教师归纳并点评。
5. 多媒体展示词义,生疯狂背诵,师抽查;
6. 教师选取重点词语进行语段训练。
落实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落实目标三、学生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特点。
采用多种诵读方法,通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停连等手段朗诵诗歌,体会并在朗诵中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感知现代诗歌特点。
教学反思:
雪落无言
主题阅读课(1课时)
阅读篇目:(《沁园春·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学习目标:
通过找出诗作中所含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以及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主问题:
1.朗读诗作,分别概括诗作上下阙所写内容。
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等。
运用各种形式朗读诗作,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生代表发言,师生补充,师总结。
2.诗作包含了哪些意象,分析其特点及蕴含的情感。
3.这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浏览全诗,自主分析思考后,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准备展示。
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补充。
二、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主问题
1.学生朗读诗作,划分层次,概括每层所写内容。
2.文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做班级交流,教师补充明确。
教学反思:
家国情怀
群文阅读课(1课时)
阅读篇目:《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朗诵时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要求学生阅读三篇文本,思考:
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意象或形式表现出来的?朗诵时,通过哪些方法来表达诗作的情感?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带着问题,圈点勾画、批注相关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3.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教学反思:
朗诵比赛
课型:自主实践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选诗、初赛、排练,锻炼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
2.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大局意识。
师生课前活动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朗诵比赛计划,指导学生就赛前的准备、竞赛程序与推举评委、制定评分细则、确定奖励方案等等做通盘考虑。
2.学生在课外查找自己喜欢的诗词,并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给同学
3.学生自选一首诗词,进行朗诵练习,注意重音、语气、语调、停连、节奏等的标注
4.小组内竞赛评比,选出各组参赛选手,进行排练,建议邀请有朗诵特长的老师或学长帮助指导。
学生课堂活动建议:
1.学生推举一名同学做竞赛主持人,整个朗诵比赛全程由学生来完成。
2.教师在活动最终要有评价性总结。
学做小诗人
课型:以读促写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创作。
阅读篇目:
课内:《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看》
丛书1:学生自选五首诗阅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课内外诗歌的意境、气韵之美的同时,使学生认识诗歌的语言的特点、诗歌的结构特点,为学写诗歌做准备。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看》,温习之前学习的关于诗歌的知识与方法。
二、布置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所选择的诗歌,感受这些诗歌作品的意象、意境与气韵之美,品味作品语言及结构的特点,为自己选择仿写的对象做准备。思考自己作品的立意,情感与语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生练习学写诗歌。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激趣导入
二、新课学习:
任务一:怎样写诗?
要求学生自读12页的补白《怎样写诗》,结合本单元所学诗歌思考咀嚼消化。
任务二:学以致用:(三选一)
(1)帮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续写完整。(内容略)
(2)好朋友过生日,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试着写一首诗,把你的祝福和希望送给他。
(3)仿写:参照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教师出示一些仿写诗作供学生参考)
任务三:尝试创作
选择一个对象,确定立意,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写作过程中,注意意象、句式和节奏等)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诗歌,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教师巡视小组学生阅读情况,适当点拨,予以肯定和鼓励。
2.学以致用。动笔学写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组选出三篇优秀作品,然后小组讨论群策群力再次进行修改完善,最终选出一篇最好的诗作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生命的歌唱
课型:名著导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阅读内容:《艾青诗选》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及《艾青诗选》;
2.学习读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情趣导入:
由艾青诗的朗诵或者对艾青的评价或者艾青诗中的名句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名著导读:
任务一:阅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的第一部分,结合所查找资料,认识艾青及其诗歌作品。
主问题: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三十年代与七十年代末期这两个时期他的作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所掌握的材料,然后学生展示)
任务二:读书方法指导。
读现代诗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把握诗歌的意象。
体味诗歌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
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任务三:结合读法指导,自由朗读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提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读现代诗歌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主问题:《艾青诗选》这本诗集中,你喜欢哪一首?它抒发了作者当时什么感情?从中感受一下艾青诗的风格。
(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作,组内交流感想,分析艾青诗的风格并做班级展示。)
任务二:再读诗歌,体会诗歌魅力。
大屏幕显示艾青诗中的代表作,学生受用各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诵,体会诗歌魅力。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雪落在中国大地上》《黎明的通知》等等。
任务三:布置作业。
运用这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艾青诗选》的同时,《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二者中选一个来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语法知识学习:学习复句(一)
课型:自主实践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单句与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两处补白
学习目标:
1.在现有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单句、复句的区别。
2.初步认知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做到能够辨析。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以感官比较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导入新课。
比较看看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2.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评价归纳总结之后得出:这就是单句和复句。
二、学习新课:
(一)要求学生《单句和复句》,思考下面问题:
1.两组句子之间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单句?什么是复句?
3.复句包括哪些类型?
学生阅读文章,自主思考或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二)阅读《递进复句·承接复句》,思考下面问题:
1.递进复句是什么样的?承接复句又是什么样的?
2.比照例句思考:两种复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文章,自主思考或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三)拓展延伸:我们常用哪些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和承接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三、布置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各找出两个,抄写下来。
PAGE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