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着惊海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消息、特写、通讯的共性及差异,把握不同类别新闻作品的阅读要领。教学难点:掌握通讯这一新闻题材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三、教学设想本文属于通讯类,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我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学习,进一步明白通讯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蔡年迟,湖北浠水人,海军大校,某报主任编辑,硕士研究生。先后随同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2千余篇(幅),28篇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着惊海天》一文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1次荣立二等功,13次荣立三等功。蒲海洋,射洪官升镇人,海军某报社首席记者,海军上校军衔。20012年11月23日至24日,蒲海洋上校全程跟踪采访了我国自主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歼—15飞机首次成功降落辽宁舰,与人合作撰写了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刊登于 2012年12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2.介绍背景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3.文体知识——通讯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生字注音桅杆(wéi) 承载(zài)娴熟(xián) 湛蓝(zhàn)刹那(chà) 镌刻(juān)2.生词注释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文中指当时的相机记录下的场面。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一)整体感知,贯通全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上标注生字词读音。2.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开头——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介绍歼-15舰载机着舰前的准备,点明此项任务的危险。第二部分(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稳稳地停了下来)描绘歼-15舰载机着舰的过程。第三部分(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最后)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二)深层理解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描写海风之大和海浪之汹涌,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集体环境,突出此时着舰之险,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2.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什么作用?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3.文章写着舰过程中,用具体时间显示进程,这样写有必要吗?有必要。以时间为序更体现事件的紧迫性,给读者以真实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简明扼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提示: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第二课时一、导入要保证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取大家之智慧,集大家之所长,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俗话说的好,国不可一日无“军”。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军队。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领略一下我们这支精锐军队的风采,去见证让人激动、自豪的“圆梦”时刻吧!二、朗读新闻,进一步把握内容。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预设 (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2)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2.语言赏析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课件出示: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点拨: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要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找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表达效果。预设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课件出示:(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做归纳总结)预设 (1)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2)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3.分析写作意图“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预设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4.解读文题师: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生交流讨论,师小结)预设 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问题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环境描写)问题2、“一着”,分析文中的一些动词。2、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问题3、细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整个起飞到着舰过程中表现紧张危险的词句以及描述飞机成功着舰的语句,先画记写批注,再组内交流,然后推荐组员课上交流。问题4、“一惊”,分析群众的表现。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深入研究文本,然后设计问题,最后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再根据文本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答案。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课外拓展促素养形成,可以推荐《开讲啦》辽宁舰舰长刘喆一期,然后同学们自由交流之前自己的观影经历,如《国家记忆》《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从以往的热衷娱乐节目和狗血剧,到积极观看这类国家历史与发展层面的节目,让社会责任、国家担当的核心素养培育初见成效。或者通过实践,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航空航天知识。(板书)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明确: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六、课文总结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是时代的瞭望者,时时刻刻都在聆听世界的心声,把握世界的脉搏。他们在新闻作品中或表扬、或赞颂、或歌颂、或弘扬时代风云中的人和事,或批评、或讽刺、或抨击、或揭露生活中丑陋的人和事,表达的是他们对真善美的颂扬和对假恶丑的抨击,起着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说,新闻作品是有情怀的作品,只有有情怀的记者才能写出有情怀的新闻作品。综上所述,学习新闻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以及对新闻文体的掌握和写作上,还要以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七、作业布置:把“一着惊海天”改为消息,巩固新闻体裁的特点。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学生阅读感知、品评、判断、结论的过程进行,其中“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还是较少,后期一定要抓住统编版新教材中关于“活动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脉,实现学生为主的“学本课堂”特色。另外可以在作业布置中应涉及课外的人物通讯稿《“辽宁舰”上最后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和本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明晰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