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学案(含答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学案(含答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探索认识的奥秘
单元概述
本单元我们主要复习的核心问题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而明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掌握实践、认识、真理,提高利用唯物主义认识论正确认识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课标要求
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单元目标
1.研读文本,构建以“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的思维导图,总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增强理论自信。
2.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境及高考题,探究如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3.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构,总结体现类题目解题方法,结合高考题写出备考的3条措施。
学习导航
单元议题:认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习进程 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活动实施 学习领导力提升
整体建构 (2课时) 构建以“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的思维导图
以“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构建本单元思维导图。小组交流展示,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活动1:研读教材,构建导图。 学生自主构建以“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交流。
探究迁移 (3课时) 从认识论角度透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借助具体情境,探究如何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体验高考题,对知识进行再运用,总结规律方法,为高考应考做准备。 活动2:探索认识奥秘。 1.运用认识论知识对时政材料详细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提高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 4.提升对知识的再运用能力,形成高阶思维。
拓展过关 (2课时)
完成单元过关自主检测题,纠错反思总结提升。 方案A:时评写作 方案B:单元评测 1.小组长组织成员单元核心概念自我达标。 2.个人自我拓展,体现选择性。
【学习目标】
1.构建以“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的思维导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
2.交流展示思维导图,列出知识清单,人人达标,归纳并总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过程】
活动1:研读教材,构建导图
要求:
①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写出关键词,并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内在逻辑构建思维导图。
②小组交流展示,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
构建以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为核心的思维导图

)
【学习目标】
1.结合新时代取得的成就,探究如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2.借助271BAY及高考题,自主归纳说明类、措施类题型题路及规律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自我突破。
【学习过程】
活动2:探索认识奥秘
【情境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暗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憾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巍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8分)
2.(2019·浙江高考真题)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6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3-294页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论述的理解。(7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百年前,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履之将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6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 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0 周年纪念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安全发展基石。
航天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标志,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太空奏响的悠扬的《东方红》成为激励一代人最振奋的音符,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中国航天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记初心使命,不畏艰险挫折,继续追天揽月征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探索认识的奥秘”的角度,分析材料中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体验高考】
1.(2018·全国卷Ⅱ·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点、病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増加病理改变内容,増补和调整临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中医药诊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工对新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识论原理加以说明(12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来的国家。时隔44年,人类再次获得月球样品。
嫦娥五号是我国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它成功实现了首次月而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返回等多方面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嫦娥五号的采样点选择了月球纬度43度的风暴洋东北的玄武岩区域。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对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能作出很多科研贡献。对本次月球样品的后续科学研究,必将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完善以 “探索认识的奥秘”为核心的思维导图,核心理论人人达标。
2.全力以赴,限时完成训练任务,运用认识论原理分析时政热点情境。
3.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构,总结出哲学认识论题目解题方法,结合高考题写出备考的3条措施。
【学习过程】
方案A:时评写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演进:
1987年的“沿海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198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首提“立足国内需求”;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国际大循环的里程碑;
2006年由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国际大循环的思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
2020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请以“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为主题撰写发言提纲。
(要求:观点鲜明;知识运用准确、贴近;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200以内。)(12分)
200
方案B:单元评测(一)
1.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该发现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都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③实践能为认识发展提供动力 ④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9年11月28日,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吴彤研究团队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对黑洞认知的颠覆表明
①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和发展 ②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的科学理论
③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④先进的实验器材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科研人员耿美玉团队通过22年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得出全新认识,并据此研制出原创新药,填补了该治疗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这说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和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④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并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青藏高原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区之一,受条件限制,关于青藏高原湖泊水深和水质的资料一直是空白。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分队对该地区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并钻取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由此可见
①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真理总是在推翻自我中不断超越自身 ④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国一直重视养老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决策。从出台推进养老服务业纲领性文件,到让老龄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愈加完备,再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应对老龄化的脚步积极而稳健。从这一进程中可以看出
①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发展过程来说的 ②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受到不同立场的限制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7.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
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3·江苏高考真题)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 年的印刷术、1750 年的蒸汽机、1950 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 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9.(2012·福建高考真题)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10.(2011·安徽高考真题)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1年2月10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按计划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精准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成功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一步。3月4日,3幅由“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发布,这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正慢慢被揭开。材料表明
①火星探测器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促进了对火星的认识
②对火星的认识取决于人们对火星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
③火星探测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形成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④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在球类比赛中,基于高速摄像头的鹰眼的使用可以避免裁判主观判断引起的争议,但由于成本较高,在小级别赛事和日常训练中难以推广。研究人员开发了木基摩擦电传感器,嵌入乒乓球桌面构建出智能乒乓球台,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展开运动分析,促进科学训练。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认识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脑电波是大脑在思维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形成的生物电。科学研究发现,如果能够通过一个设备精准捕捉并破译脑电波,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实现“意念控制”。近年来,人类对此研究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如应用于假肢控制的医学康复领域。由此可见
①事物的自在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③实践能够推动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  ④科学研究成果源于人类的好奇和兴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与航空航天科研团队经过一系列科学试验验证、突破关键技术是分不开的。材料表明
①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③关键技术的突破源于科研人员的梦想精神 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历史学界一向认为,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而三星堆遗址考古证明,它应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联系的文化中心,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求索未有穷期,3 000年前古蜀文明的悠悠回响,仍然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大地之歌”。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的真理性随着主客体的变化而变化 ④对谬误的修正是认识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单元评测(二)
1.(2021·山东高考真题)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同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山东高考真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璞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2021·浙江高考真题)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正式公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纷纷亮相,为精准获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表明
①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 ②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河北高考真题)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
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 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
5.(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 ②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 ④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广东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我该怎 么走?!》(作者:陈景凯)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1·全国高考真题)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9月17日三名航天员驻留太空三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我国的太空探索体现了
①科学实验是重要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具有反复性 ③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推动实践发展 ④深化对太空的认识是太空探索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阅读漫画,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错的氛围,主要是因为
①谬误中也包含着真理 
②做任何事情,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 
③敢于实践才能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认识是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有容错的氛围,才有试错的勇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飞船通过一次次验证与发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经过守正创新,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对我国未来宇宙探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表明
①正确认识是在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完成的 ②搞好工作规划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③科技进步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和先导 ④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承上启下、意义重大。这艘往返天地的“生命之舟”成功发射,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开始验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由此可见
①探索太空的科学实验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②人类追求太空领域的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可以检验空间应用问题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对接等技术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迈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科技的发展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科技能否运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嫦娥登月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再到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使我国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进入了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这表明
①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③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9·全国卷Ⅱ·T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9·全国卷Ⅲ·T23)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 知识提纲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48-49进行区分)
(3)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55-56)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客体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
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4.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探究迁移参考答案
【情境探究】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革命先烈的美好憧憬和遗愿正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
2.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3.认识具有反复性。(1分)人们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科学条件、技术条件等具体的实践水平的制约;(2分)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分)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正确性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分)
4.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和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或“坚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5.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为夯实国家安全发展基石,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在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
【体验高考】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识到实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3.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受实践对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观规律的制约。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圆满的句号。科技创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来的国家。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科技创新要正确对待错误或失败并总结经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对本次月球样品的后续科学研究,必将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程。
时评写作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必然选择。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或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必然选择。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或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确立,是中国经济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
单元评测(一)参考答案
BBAAC DBCAC CBBAA
1.B 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该发现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这表明实践能为认识发展提供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同时说明认识是个发展的过程,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①③符合题意。认识有真理也有谬误,但不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②错误。材料强调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体现认识发展的曲折性,④与题意不符。
2.B 该研究团队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这表明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和发展,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①③正确。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②错误。先进的实验器材有助于开展科研实践,但不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基础和前提,④排除。
3.A 耿美玉团队通过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得出全新认识,并据此研制出原创新药,填补了该治疗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正确。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已有认识的过程,但真理性的认识是不能被推翻的,①错误。我国科研人员耿美玉团队通过22年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得出全新认识,这表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③正确。④否认了人能够认识和发现真理。
4.A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分队首次获得了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并钻取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①正确。受条件限制,关于青藏高原湖泊水深和水质的资料一直是空白,近日有了新的发现,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②正确。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错误。材料强调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而未体现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认识,④排除。
5.C 我国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决策,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发展过程来说的,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①④正确。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是客观的,③夸大了认识的作用,③排除。
6. D。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A说法错误。B: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C: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不是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C说法错误。D: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 C。A题意没有迁到事物的新陈代谢,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本身表述正确,但题意没有涉及到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故不符合题意,排除;C与题意相符合,当选;D强调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题意强调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故选C。
9. A。A:材料中: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应选。BD: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本身说法不对。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与题意不符,C不符合题意。
10. C。本小题考查的是主要矛盾。②④:画龙点睛体现了要重视解决主要矛盾,胸有成竹体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④说法正确。①:刻舟求剑体现的是静止的观点,而不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错误。③:见仁见智体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错误。故本题选C。
11.C 解析 从人类对火星的想象到发射火星探测器获取影像发布图,慢慢揭开其神秘面纱,说明火星探测器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促进了对火星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错误。
12.B 解析 题干信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①③符合题意;本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涉及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②不符合题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客观的,④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排除。
13.B 解析 事物的自在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与人类实践没有关系,①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研究成果离不开社会实践,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14.A。解析:①: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次的成功不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终点,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正确。②:材料中强调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人太空等,说明实践是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正确。③:技术的突破源于实践,不是精神,③错误;④: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
15.A 解析 通过考古实践,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人们对古蜀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②正确;真理具有客观性,③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前提和动力,④错误,排除。
单元评测(二)参考答案
BCABD DCBDB BAADA
1. B①:中国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标成分等探测活动,这表明人们首先要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承认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①符合题意。②: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世界本质,利用发展规律,但不能刷新改变世界本质和规律,②说法错误。③:题干中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表明认识向前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符合题意。④: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的认识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2. C。AC:题干中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的是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仅仅是说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更有人主观意识的作用,A排除,C符合题意。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但物质不依赖意识,B说法错误。D: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本选项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且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说法不严谨且与主旨不符。
3. A。①②:材料强调,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才能精准获得珠峰高度。这表明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①②正确。③:材料体现的是认识世界,不涉及改造世界,③排除。④:该选项强调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可见,该选项材料没体现,④排除。
4. B。B: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B符合题意。A:材料中强调的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发展,无涉及建造过程经历的曲折历程,故A不符合题意。C: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人的认识水平,实践决定认识。故C错误。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而非思维活动,故D错误。
5. D。①②: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也有错误的,不一定高于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不一定都要通过实践。这两个选项的说法都太绝对,①②排除。③:“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说明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③正确。④:“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说明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正确。
6. D。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错误。②:人们在实践基础辩证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真理,②错误。③④: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个别具体的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怎么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不能盲目效仿别人,③④符合题意。
7. C。①: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实际,不存在谬误,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题意。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于诗句中用字的反复推敲是为了更加诗意的描述江南的春景,这离不开他的文学素养。这显然说明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的结果。②正确。③:这句诗用字的推敲,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最终“绿”字将江南春景表露无遗,引人入胜,这说明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的前进上升过程。③正确。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错误。
8.B。我国的太空探索体现了太空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①正确;我国的太空探索体现了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推动实践发展,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排除;④说法错误。
9.D。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两者不能相互包含,①错误;②说法过于绝对,不犯错误是完全有可能的;③④符合题意。
10.B。①④: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飞船通过一次次验证与发射,不断积累经验,经过守正创新,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对我国未来宇宙探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表明正确认识是在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完成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实现质的飞跃,①④正确。②:说法太绝对,是错误的,②排除。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③错误。
12. A。①②:“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对接等技术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迈进”,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③:科技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说法错误,排除③。④:能否推动实践的发展才是衡量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
13. A。①②: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嫦娥登月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再到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使我国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表明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故①②入选。③:真理探索的过程性并不是由认识的无限性决定的,故③不选。④:材料未体现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④不选。故本题选A。
14. D。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
15. A。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这推动了“草根发明家”的创新,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①正确切题。“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原因,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②正确切题。③夸大了认识的作用,观念创新不能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正确指导实践,而不是能否应用于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