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永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2023.4)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需要着眼于“稳根基、固根本、增动能、强核心”四个重要方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逐步转变,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多措并举。要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我国转型农业强国夯实粮食根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建立健全各项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粮食安全保障考核机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面对人数众多的乡村人口,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成为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多重维度施策。从全国发展的整体性来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同步推进,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说,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补足乡村振兴短板,做好“土特产”文章。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说,要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效手段,建设农业强国的技术路线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让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全球农业强国发展路径来看,科技支撑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尤为重要,农业科技含量体现着农业强国的“硬实力”。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软实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需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要协调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发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实现我国粮食产量高位攀升,人均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450公斤以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补足农业短板,大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摘编自《把握“几个方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方向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真刀真枪干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亿万农民的真切期盼,等不得,也慢不得。面对任务繁琐、线头庞杂的工作局面,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厘清主线,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把既定部署一项一项往前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守底线”与“促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要以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为工作目标,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防止规模性返贫,要用好监测机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任务要求,全方位谋划农业农村发展前景,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合实际创新手段。在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科学分析研判形势,结合乡村实际,因时因地制宜,着力增强系统把握三农工作、有效破解两难多难问题、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能力,与时俱进改进提升工作方法,以工作本领的强化提升不断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
(摘编自《农民日报社论:农强国强重在落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给出全面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的策略,坚持产业振兴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点。
B.材料二要求我们在面对工作局面时,要抓重点,明主线,稳步推进,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C.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分别采用层进式和并列式,从多角度来详细阐述观点,科学严谨。
D.两则材料在论证观点上,思路清晰,采用引用、道理、比喻等论证手法,语言通俗易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设农业强国,要解决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
B.建设农业强国,既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硬实力,也要深化农村改革,提升软实力,这才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C.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推进既定部署,就能确保乡村振兴不断进步。
D.建设农业强国,要善抓重点,厘清主线,守底线促发展,结合实际创新手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今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即抓监测帮扶落实、抓发展动力培育和抓帮扶政策完善。
B.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
C.重庆高新区西永街道劳动村村民陈安贵家的房前屋后栽满了花草,屋内的厨房干净整洁,院落的一角摆放着垃圾分类存放桶。
D.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案件5900余起,其中非法占用黑土耕地案件1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95人,涉案耕地4571公顷。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话题相同,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依据上述材料,请你为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屋的贝大爷
史铁生
我坐着轮椅来到这两间破旧的老屋,后来,旁边又用碎砖垒成了几间新房。
贝大爷正蹲在屋顶上,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贝大爷七十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贝大爷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没留下一点儿伤残。
“那会儿不懂不是?”贝大爷说,“心想当兵吃粮呗,给谁当还不一样?我看枪子儿找不找你的麻烦。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岁好了就溜回来,种地,家里还有老娘在呢。”
有人问:“您当兵,抢过老百姓么?”
⑥“苍天在上,可不敢。冲锋陷阵,闹着玩的?缺德一点儿枪子儿也找你。都说枪子儿不长眼,瞎说。枪子儿可是长眼。当官儿的后头督着,让你冲,你他妈还能想什么?你就得想咱一点儿昧良心的事儿没有,冲吧您哪。不亏心,没事儿,也甭躲,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电影里那都是瞎说。要是心虚,躲枪子儿,哪能躲得过来?咣当,挺壮实的一条汉子转眼就完了。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当了几回兵,哪回我娘也没料着我能囫囵着回来。我说,娘,你就信吧,人把心眼儿搁正了,枪子儿绕着你走。”
“贝先生,枪子儿会拐弯儿吗?”
“会,会拐弯儿。”
你惊讶地看着贝大爷,想笑。贝大爷平静地看着你,让你无由可笑。“这辈子我就信这个,许人家对不起你,不许你对不起人家。”
在基建队,贝大爷随时护着三子,不让他受人欺侮。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温润松软时,贝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贝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有个傻子。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嗬,几天不见长出息了怎的,你能盖得了房?”
三子愧怍地笑笑:“这不有贝大爷吗?”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又有人笑他了:“就说‘三子’多省事儿!方圆十里八里的谁不知道三子?未必有人能懂得‘王海龙’是什么东西。”
三子的脸红到耳根,有些喘,想争辩,但终于还是笑,一脸严肃又变成一脸愧怍,笑声只在喉咙里“哼哼”地闷响。
我连忙打岔:“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
众人又插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腿穿到一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
“我——!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三子猛喊一声,但怒容只一闪,便又在脸上化作歉疚的笑,随即举臂护头。
果然有巴掌打来,虚虚实实落在三子头上。
“三子!”贝大爷喊,“还不快跟我干活儿去?这群老‘半边天’一个顶一个精,你惹得起谁?”
贝大爷领着三子挖地基去了,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曾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这个二十三岁、两腿残废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属于那个年轻的恋爱者的,只有一个词:折磨。
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晚上,三子独自东转西转,无聊了,就还是去贝大爷那儿坐坐。
生产组的新车间盖好了,贝大爷搬去那两间老屋里住,兼做守卫。木床一张,铺盖一卷,几件换洗的衣裳,最简单的炊具和餐具,一只不离身的小收音机。三子到贝大爷那儿去,有时醉醺醺的。贝大爷说:“再喝那玩意儿,什么好东西?”三子说:“您不也喝?” 贝大爷说:“我什么时候死都不蚀本儿啦!喝敌敌畏都行。”三子说:“我也想喝敌敌畏。”贝大爷喊他:“瞎说,什么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三子便愣着,撕手上的老茧,目光望向老屋北边的护城河。
夏天的傍晚,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那才更像一条地地道道的河。长久地看那一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感到一种必然的启示。似乎是这样一个问题:浪与水,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
我听见,贝大爷的收音机里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着这样一句歌词: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设置“贝大爷与人聊天”“贝大爷呵护三子”两个场景来刻画人物,凸显主题。
B.文中三子因为智力因素受到众人嘲笑,但他对此习以为常,麻木不觉;贝大爷对他的默默守护和其他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本文结尾写夏天护城河的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浪具备了生死的生命状态,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思考,凸显了文章主旨。
D.本文主体情节由对话构成,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叙述情节更加集中。
7.对本文标⑥这一段贝大爷的回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贝大爷反复说“枪子儿可是长眼”“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枪子儿绕着你走”等话语,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表现农村出身的贝大爷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
B.贝大爷回答的语言主要由短句组成,极具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符合贝大爷的身份特征,也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战场上自我安慰的心理。
C.这段话中“当官儿的后头督着”“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等看似平静的叙述,表现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苦难。
D.本文结尾有关“浪”与“水”的关系的哲思,与贝大爷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其实贝大爷的从军经历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浪。
8.本文集中体现了史铁生对生命本质和人性光辉深入思考的主题,本文是如何通过贝大爷的形象来表现这个主题内涵的?请简要概括。(6分)
9.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出现了叙事人称的转换,请分别说明并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乃有夙笑。”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齐简公有臣曰御鞅①,谏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而危之,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②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屏蔽,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郭。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
【注】①御鞅:御,官也,职掌车驾:鞅,名也。②行人: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A治B天C下D者E非F用G一H士I之J言K也L固M有N受O而P不Q用R恶S有T拒U而V不W入X者Y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桑之时”与“桑之未落”(《诗经·氓》)两句中的“桑”字含义不同。
B.纬,织物的横线。也可指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C.“累卑然后高也”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含义相同。
D.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重耳,在晋楚城濮之战中留下“退避三舍”的典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简子准备攻打齐国,传令军中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罪,但仍然听从了公卢的劝阻,下令撤军:齐简公却没有听取建议,最后被田常杀害。
B.御鞅有先见之明,曾向齐简公说明,田常和宰予互相憎恨,会互相攻击而危害国家,建议齐简公除去一人,却被齐简公当成小人不予理会。
C.晏子对齐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会导致臣下不敢进言,君主听不到忠言,妨害国家治理,并且深入浅出地说明治理国家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D.武士公卢和行人烛过都敢于劝谏,但是方式不同:公卢用丈夫“追女失妻”的荒唐行为,委婉劝阻赵简子:而烛过却直言赵简子“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2)简子乃去屏蔽,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郭。
14.赵简子能够击败卫国,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临安。倅,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代有承明庐,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视草:为重命起草制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词人心理描写,写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始终不得重用的失意和悲痛心情。
B.上阕的后两句运用想象与列锦手法,强化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从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C.上阕写景造境思路清晰,词人从酒宴饯别写到归船远行再到儿女团圆,三个场景由虚入实,层层推进。层次分明。
D.上阕运用了直抒胸臆、侧面烘托、化用典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16.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 ”,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
(2)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中,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① 的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齐先生在她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
《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齐先生六岁离开家乡辽宁,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在极偶然的机会下到台湾大学任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 ② 的所在,都是“故乡”。《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③ 的人生轨迹,也透过个人遭遇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种种转折。书中写道: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夜以继日,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更要发出怒吼。”
回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齐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召唤着生命的韧性和尊严。这个声音,如此悲伤,如此冷静,如此独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加点处写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没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4分)
20.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与指纹同样具有唯一性的是舌纹。舌纹,顾名思义,舌头上的纹路,与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具备唯一性。那么, ① ?其实与指纹形成的原因一样,舌纹也由人体的基因所决定。基因不同,舌纹就不同,即便是双胞胎,舌纹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说, ② 。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也是我们切实能品尝出来的味道。我们依靠舌头在口腔内配合牙齿咀嚼食物,品尝味道,这是舌头的功能之一;人类从出生之后牙牙学语开始,也需要舌头和口腔其他部位配合,发出语音,这是舌头的第二大功能;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观察舌苔,发现身体的各种病症,从而辨证论治,这是舌头的第三大功能。
中医有“心热则舌裂而疮”的说法,即舌头表面纹路断裂,从中医上讲就是心火旺盛。当然,不同的舌纹现象, ③ 。或许有一天,我们在验证身份时真的要“舔屏”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把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以“舌头具有”开头的长单句。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删减字词,但要保留句子主要信息。整个句子不超过50字。(3分)
舌头具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 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第1页,共2页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科参考答案
B A.“坚持产业振兴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点”错误,原文是“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来说,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C.“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分别采用并列式和层进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着眼于‘稳根基、固根本、增动能、强核心’四个重要方向”,主体部分论述这四个重要方向;材料二第一段“方向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真刀真枪干起来”,然后具体论述如何“干”。可见两则材料从整体上看是总分式,具体论证上是并列式。
D.材料二并没有采用“引用、比喻论证手法”。只是从“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守底线’与‘促发展’相结合”“结合实际创新手段”两个角度进行道理论证。
2. D A.“要解决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民生需求,增加百姓生活质量,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错误,原文说“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概念混淆。 B.“既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硬实力,也要深化农村改革,提升软实力”和“这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不构成条件和目的的关系,原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技术路线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让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就能确保乡村振兴不断进步”错误。原文“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厘清主线,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人手,把既定部署一项一项往前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是并列关系。
3. A A.支撑材料二“守底线”中的防止规模性返贫。B.对应材料一“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为农民增收”。C.对应材料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D.对应材料一“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
4.①材料一出发点是,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出发,论述着重于“稳根基、固根本、增动能、强核心”四个重要方向,其侧重于方向。②材料二出发点是,从关于“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如何落实的具体工作出发,论述着重在三个方面“真刀真枪干起来”,其侧重于落实。
5.①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②从多重维度施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产业振兴,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③科技兴农,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④农业农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强党的领导,为建设农业强国保驾护航。
B B.三子并没有“麻木不觉”,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嘲笑他时,他闪出了怒容,猛喊一声“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这表明,他能感受到人们的嘲笑带给他的刺激和伤害,并试图对众人的嘲笑做出抵抗和反击。
A A.作者给贝大爷安排的这些台词意在表现贝大爷面对人生苦难时的乐观心态和无可奈何的处境中自我安慰的心理,这是贝大爷的乐观坚强的表现,不是“浓厚的迷信思想”。
①平静释怀:他七十多岁,经历过战争、居住在破旧的老屋,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它有多种具体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热烈地感受和追求生命的各种形式。②坚强乐观:他因饥荒而当兵时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回来;表现出作者在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积极态度。③热爱生活:他劝告三子要坚强活下去和结尾收音机里传出的歌词,表现出作者对生命和未来怀有希望,坚强地活下去的思考。④正直善良:着力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是永恒不灭的。
9.①第一处是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把读者拉入对话的情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正在贝大爷面前听他的谆谆教诲,更直接地感受贝大爷正直善良、乐观坚强的精神,增强感染力;②第二处是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拉开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距离,叙述者有意“抽身”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照自己的人生,有利于克制情感过分浓烈地抒发,使叙事变得更加冷静客观。
10.E L R 句意: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11.C A.“当桑之时”的“桑”,采桑,“桑之未落”的“桑”,桑树,两句中的“桑”字含义不同。
B.解说正确。C.“累卑然后高也”的“卑”,低处,“位卑则足羞”的“卑”,卑贱低下。两句中的“卑”含义不同。D.解说正确。
12.B B.“却被齐简公当成小人不予理会”错误,根据原文“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可知,齐简公说:“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选项“当成小人”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13.(1)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上前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
(2)简子于是离开屏障,站到飞箭飞石可以射到的地方,只击鼓一次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 ((1)“免胄”,摘下头盔;“横戈”,横拿着戈;“何弊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弊”,有什么不好。
(2)“去”,离开;“屏蔽”,屏障;“乘”,登上;“郭”,城墙。)
14.①简子采纳烛过的建议,勇敢临敌,鼓舞士气。②烛过敢于指出简子的不足,他的一席话胜过兵车千乘。③士卒果敢,乐于为简子效死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简子要发动军队攻打齐国,下令说军中有敢进谏(阻止)的人要处以死罪。有一个叫“公卢”的穿铠甲的士兵,看见赵简子大笑。赵简子说:“你笑什么?”公卢回答说:“我想到一个不久前发生的笑话。”赵简子说:“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就算了,如果不能解释清楚就是死罪。”公卢回答说:“我在采桑的时候,看到邻家的丈夫与妻子一起到田里,看见一个桑林中的女子,于是(丈夫)前去追她,没有能够追得,只能返回,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丈夫。我笑他的失职。”赵简子说:“现在我攻打别的国家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我失职了。”于是停止出师回国了。
齐简公有个臣子名叫御鞅,他谏简公说:“田常与宰予这两个人互相憎恨,我担心他们会相互攻杀。相互攻杀产生叛乱会危害国家,不能这样,希望你除去一个人。”齐简公说:“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没过多久,田常果然在宫庭攻杀宰予,在朝廷伤害简公。所以忠臣的话,不可不详察。
晏子又问齐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吗?”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说:“处理朝政严酷,那臣下就不敢说话了;臣下不敢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臣下不敢说话,就叫做哑巴,君主听不到下情,就叫做聋人。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再说集合微小的豆子小米来装满粮仓;汇合稀疏的丝缕做纬线,就能织成帷幕。泰山高大,不是仅靠一块石头,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材料二:
赵简子进攻卫国,迫近了外城。他亲自统率军队,可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屏障和盾牌后面。简子击鼓,士率却动也不动。简子扔下鼓桴感叹道:“哎!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到他面前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气得勃然变色,说:“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这些士卒,你却当面说我有些地方没能做到。你的话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烛过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非常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安定天子的王位,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样的士卒。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对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 ”简子于是离开屏障和盾牌,站到弓箭石磐的射程以内,只击鼓一次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简子说:“与其让我获得兵车千辆,不如听到行人烛过一句话。”行人烛过可算得上能劝谏他的君主了。正当击鼓酣战之时,赏赐不增多,刑罚不加重,只说了一句话,就使士卒都乐于为君王效死。
C C.“词人从酒宴饯别写到归船远行再到儿女团圆,三个场景由虚入实”说法错误,“酒宴饯别”“归船远行”是实写,“儿女团圆”之景是词人想象友人归家之后的景象。因此三个场景应是由实入虚。
16.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虚射惊落雁表达对自己不甘沉沦,杀敌报国的渴望。
17.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18.示例:①德高望重 ②安身立命 ③颠沛流离
19.①“到13日”较口语化,“至十三日”更书面典雅;②“至十三日”用汉字描述时间,与前文的时间词“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③“至十三日”与后文的多个四字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饬,简洁有力,既兼顾了史料性质,又显示出文学风采。
20.①运用转折关系的表达展示中国人直面死亡的勇毅。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幸存者愈磨愈强,毫不畏惧。②运用假设关系的表达进一步展示中国人的抗战意志。幸存的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尚不服输,更何况其他成年人呢?③运用递进关系的表达具体展示中国人的抗战心防。中国人不仅有不服输的精神,更要怒吼回击敌寇。
21.①舌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舌纹是人体的“第二张身份证” ③能体现出身体的不同症状
22.舌头具有配合牙齿咀嚼品尝食物、配合口腔发出语音、通过舌苔变化体现身体内部变化等三大功能。
23.作文题由ChatGPT的神奇功能切入,设置“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以班级学生的身份写一篇主题发言稿。这篇发言稿旨在让班级老师、同学(可能还有家长)明白你是如何认识和思考“人工智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你如何回应材料所提供的三方观点。在这篇发言稿中,学生要明确表达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行文要用得体的措辞、语气和口吻,发言稿格式要规范,要有现场感。要围绕“人工智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学习方式是否应该加以转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学习等等。尽量做到观点有启发性,论述有理据。
人类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学习”关系的论述中,首先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系统”(如ChatGPT)和“人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内容、处理问题方式和处理问题的结果上有什么本质不同。比如材料中提及的“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这些是否是“人类学习”的全部。在这个前提下,再讨论人类是否需要学习,是否需要变更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及人类学习的意义,才能合理且深入,否则论述会陷入空泛。
对于第一方观点“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的讨论,或澄清其疑惑,或驳斥其“无需学习”的谬论。
对于第二方观点“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的讨论,需要追讨其原因,如能对调整哪些学习内容、转变为怎样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见地,则能将文章引向深入。
对于第三方观点“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的分析,可以涉及人工智能到底会带来哪些伦理问题,而不仅限于它的缺陷,恰恰是它的某些完美会给人类带来威胁,人类的尊严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思想的独特和学习的终极意义——完善自身(人与生俱来的超越性追求)、改造世界。这些讨论,提及其中一方观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不能平均用力,应有所侧重。
发言稿相对于演讲稿而言,鼓动性和感染力不必过于强调,但同样作为现场的表达和交流,要有对象意识。发言直面听众,语言应当以简洁明快为主。
特别强调,发言稿应符合格式规范,应立足于“人工智能”与“学习”的关系,不能脱离ChatGPT、人工智能谈学习,也不能只谈ChatGPT、人工智能不谈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