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将相和》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将相和》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阅读理解题
1.快乐阅读。
廉颇与肉包子
有一天,赵国的大将军廉颇训练士兵结束后,在街上闻到一阵阵香气浓郁的肉味儿。他正饿得不行,突然就闻到了这么香的包子味儿。于是,廉颇脚下生风般的,几个疾步,来到了肉包子铺。
廉颇走到摊位前,问王小儿:“小二,你家的包子给我多来几个!”王小儿正埋头收拾案板,一听到还有买包子的人,他为难地说:“这位客官,我家的包子已经卖完了,您看,要不您下次再来?”廉颇脸色当即就不好了,他一瞪眼,一跺脚,吓得王小儿身子不由得抖了两抖,声音也变得细小了些:“客官,您看要不下次……”还没说完整句话,廉颇就打断了王小儿,他指着案板上的包子,说道:“不是说没有包子了吗,那这是什么?”王小儿抓了抓脑袋,尴尬地笑道:“这是生的包子,还得蒸熟呢!”廉颇紧盯着王小儿,又急急地问道:“那要多长时间呢?”王小儿不知道廉颇要干吗,但还是老实地说:“大约一个时辰就蒸好了。”
廉颇听完大手一挥,案板上的包子通通下了旁边紧挨着的水锅。王小儿还有些没有反应过来,刚想要发火呢,就听见廉颇说:“我是廉颇,今日实在是饿得慌了,我看你家的包子味道这么香,忍不住就多下了几个,不要介意,银子我会给的啊!”说完,就径自找了一个空位坐下。王小儿此时已经被廉颇的身份吓着了,一心想着赶快把包子给廉颇将军煮熟,加的柴火也多了,火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包子就全部漂了起来。王小儿拿了一个碟子,装满了用水煮的包子。廉颇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包子塞进嘴里,咬一口就有滚烫的油水流出来,虽然烫了舌头,但是味道真不赖。廉颇一口气就将下锅的包子都吃光了。他放下碗筷,满足地拍拍肚子,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香!真香!”
从此,这家包子铺就改名为“一口油”水包馆。到了北宋年间,“一口油”被改为“一篓油”,这道风味小吃一直流传至今,也就是如今的河北一篓油水饺。
(1)默读这篇短文,我用了 分钟。我知道短文主要讲了 的故事。
(2)下列对短文信息提取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肉包子铺的主人叫王小儿。
B.蒸一锅包子不需要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C.廉颇急于吃包子,就自己把包子放在蒸笼里蒸。
D.这家包子铺因为廉颇的光临改为“一口油”水包馆,流传至今,也就是如今的河北一篓油水饺。
(3)读文时,要关注写廉颇动作的句子。如“廉颇脚下生风般的,几个疾步,来到了肉包子铺”,这句话中“ ”“ ”写出廉颇行走速度快,表现了他 的特点。当王小儿说包子卖完了,让他下次再来时,他“ , ”又表现了他的性格暴躁。吃完包子后的“ ”又表现了他的爽直可爱。
(4)画“ ”的句子,连词成句地读,可以概括理解为: 。这也是王小儿说包子没有了的原因。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但连诸葛亮的面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文中刘备说的最后一句话中蕴含的一个成语是( )。
A.齐心协力 B.如鱼得水 C.渔翁得利 D.自由自在
(2)读画“ ”的句子,想一想:从刘备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三顾茅庐”写的是 三次邀请 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的故事。短文写的是第 次去邀请时的故事。
(4)读短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非常隐蔽,说明了他只寄心思于山林,无意出山
B.诸葛亮选择的隐居地山势起伏,说明他想给自己增加几分神秘感
C.那里的山冈像一条卧龙,暗含着诸葛亮有着过人的才识,像卧龙一样静静地等待时机
D.环境描写突出了诸葛亮居住的环境恶劣
(5)短文第1自然段的这句话较长,我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一眼看到的内容是 。
(6)带着问题读更有效率。读了题目“三顾茅庐”,你有哪些疑问?读完短文,你得出答案了吗?请你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写下来。
问题:
答案: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为了统一中原,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大军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后,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种粮,摆出一副和魏国长期作战的架势。魏明帝派大将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
诸葛亮想跟司马懿决战,故意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是说你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小姐吧。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命。可是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们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结果魏明帝收到奏章后,却派人赶到魏营传令不许出战。
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十分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不过是做给将士们看罢了。”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衅(xìn),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
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很早,睡得很晩,最近胃口很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亮吃得那么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在军营里病倒了,没多久就去世了,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临死前,诸葛亮不但对国家大事作了具体安排,还对自己死后如何撤军作了具体部署。
魏营的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赶紧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五丈原,忽然看见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随着一阵战鼓响,蜀军将士转身掩杀了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令撤退。
等魏军离得远了,蜀军将领才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地撤出了五丈原。后来,司马懿亲自跑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察看,禁不住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后世传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一生的评价。
(1)快速阅读,把握关键信息,把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对人物的评价

①诸葛亮送司马懿 。
②司马懿 。
③诸葛亮虽然 ,仍用计吓退 。 诸葛亮: , 。
(2)司马懿向魏明帝上奏章的目的是( )。
A.主动请求与蜀军决战
B.请求继续坚守不出兵
C.希望能与诸葛亮在五丈原一决胜负
D.做给将士们看,借魏明帝之口禁止将士们与蜀军决战
(3)结合关键句可以更迅速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 ”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点明中心 C.照应题目 D.承上启下
(4)诸葛亮死后,他的对手司马懿却称赞他是天下奇才。短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后出师表》中有这样几句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以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体表现在哪里。

4.阅读理解。
司马迁写《史记》
阅读策略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①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纪传体”来写历史的人,即以“人物”作为编写主体。《史记》被后世尊为“纪传体之祖”。
②司马迁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例来进行《史记》的写作。他把历史人物分作三个层级,分别放在三个系列:帝王类放在“本纪”;王侯、功臣、名相一类放在“世家”;有特别作为而不论出身,或是境外异族的,放在“列传”。他用“表”来陈列大事所发生的时间,用“书”的体裁来记载礼乐律历等文化制度方面的事。
③项羽神勇盖世,灭秦有功,但在楚汉相争中落败,自刎于乌江边。他虽无法成就一代帝业,但在楚汉相争前也曾号令天下,于是司马迁将其归在“本纪”。吕后虽是女性,但在汉高祖死后,实际掌权达十六年。尽管她大肆(sì)诛杀功臣和刘氏子孙,但还是有些利民的作为,因此司马迁也把她放在“本纪”。
④孔子生长在乱世,一介平民却能做到诸侯所做不到的事,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和“素王”,所以司马迁将他列在“世家”。
⑤世人轻贱的弄臣、商人等,也有他们特立独行之处,在历史上也该有属于他们的位置,故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
⑥“列传”的最后一篇名为《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述说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史书以及对这部史书的规划。他还在每篇史传后面都附上一段评论或补充说明,叫作“太史公曰”。后人若想知道司马迁对史事的评价,就请读读“太史公曰”。
⑦司马迁按照自己拟订的计划,逐篇撰(zhuàn)写。
⑧砍竹,削竹,制作竹片,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定文字,再用细绳加以编次成为简册。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仅耗费精神,也耗费体力,但司马迁不以为意。每当他伏案工作,追溯(sù)历史人物的事迹,总会投入得忘记疲劳。
⑨从太初元年开始,到后来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入狱,成为“刑余之人”,直至最后去世,前后历经14年,《史记》才得以完成。在汉宣帝以后,《史记》渐渐流传开来,在每个时代都被传抄、刊行。百代之后,已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书痴迷,或感叹,或流泪。
阅读策略总结:你读这篇文章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阅读第③自然段时,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小红:我一眼看到了“项羽”。
小明: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项羽神勇盖世,灭秦有功”。
(1)【训练要素】本文约800字,我阅读的时间约为 分钟。
(2)【训练要素】快速阅读本文后,我能记住这些内容:《史记》被后世尊称为“ ”。如果我想知道司马迁对史事的评价,我应该读“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史记》是一本编年体史书
B.项羽和吕后都被放在了“本纪”
C.《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
D.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入狱,成为“刑余之人”
(4)有人认为第③④⑤自然段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5)司马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结合文本具体说一说。

参考答案
1.【答案】(1)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廉颇与“一口油”包子(2)C
(3)脚下生风;几个疾步;雷厉风行;一瞪眼;一跺脚;拍拍肚子
(4)包子是生的,得大约一个时辰才能蒸熟
【解析】(2)
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先认真阅读选项,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根据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可知廉颇将包子下到了水锅里,并不是蒸笼里。故答案选择C。
(3)
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及理解句子的能力。根据“行走速度快”,可知要选择表示速度的词语。“脚下生风”根据字面意思即可知道表示的是行动速度快。“疾步”中“疾”的意思就是“快”。因此“疾步”表示的也是行动速度快。一个人的动作往往能反映出人的性格,有了想法立刻就去行动,能体现出廉颇“雷厉风行”的特点。想要回答第3个空,就要回到文章阅读相关语句,寻找廉颇的动作。廉颇吃完包子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中廉颇的动作“拍拍肚子”,就像个孩童一样,可爱爽直。
2.【答案】(1)B
(2)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虔诚。
(3)刘备;诸葛亮;三(4)C
(5)示例: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连诸葛亮的面都没有见着
(6)示例: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他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
3.【答案】(1)
时间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对人物的评价
公元234年 诸葛亮、司马懿 ①诸葛亮送司马懿妇女的服饰。②司马懿上奏章请战。③诸葛亮虽然病死五丈原,仍用计吓退司马懿。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D (3)D
(4)司马懿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察看后禁不住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是借对手之口称赞诸葛亮智慧过人,比直接夸赞诸葛亮智慧过人更有说服力。
(5)作好充分准备,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国,想尽办法争取与魏军决战;军营里大小事情都亲自抓,每天早起晚睡,胃口不好,吃得少,导致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临死前,不但对国家大事作了具体安排,还对自己死后如何撤军作了具体部署。
4.【答案】(1)略
(2)纪传体之祖;太史公曰(3)A
(4)不同意。因为第③④⑤自然段的内容分别针对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中的特殊情况,是对一般本纪、世家、列传内容编排的补充,着重介绍能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理解《史记》。
(5)司马迁是一个有计划、有毅力,坚持不懈的人。《史记》内容丰富,司马迁完全是按照自己拟订的计划,逐篇撰写的。同时,写作过程耗费精神、耗费体力,司马迁中途又受李陵案牵连,这一切都没有让司马迁放弃,这说明他有毅力,坚持不懈。
【解析】(3)本题考查检索和理解能力。通过第1自然段“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纪传体’来写历史的人”可知,《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故选A。
(4)本题考查评价语言形式能力。文本的内容能否去掉,取决于其起到的效果。第③④⑤自然段讲述的内容都是个别人物,这些内容的出现是为了告知读者《史记》中部分人物的编排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5)本题考查理解和评鉴能力。对一个人物进行评价,要考虑他的行为。从文中司马迁能按照自己拟订的计划进行《史记》的撰写可知,司马迁做事有计划。从司马迁历经多种困难,经过14年,最终完成《史记》可知,司马迁是一个有毅力,坚持不懈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