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专题训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孔子游于吕梁,见一汉子能在湍急凶险的河流中畅游,问其有何秘诀,汉子说:“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开始时出于本性,后来游得好是我能顺应水性——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而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材料二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三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庖丁解牛》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12月,在卡塔尔世界杯,摩洛哥足球队作为首支闯入世界杯四强的非洲球队,成了一匹“黑马”。摩洛哥队的成功,与“纯粹”密不可分。“纯粹”体现在摒弃功利、尊重规律。摩洛哥不仅召回大量海外后裔球员,还大力建立本土青训体系,拥有健全的联赛体系。“纯粹”还来自内心的热爱。有记者回忆道:“球场里,摩洛哥球迷的助威声山呼海啸,几乎让人失聪;在摩洛哥,田野旁、路灯下,随处可见孩子踢球的身影。”上述材料让你对“纯粹”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遵循这些规律,人类的生命得以在循环反复中独特存在,绵延不息。每个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材料二: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在-40℃的环境下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获得了生命的永存。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材料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材料二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尊重规律,成就精彩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才能取得成功,成就精彩人生。汉子能在湍急凶险的河流中畅游,是因为他能顺应水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是因为庖丁顺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因此,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演绎出“刀尖上的艺术”。郭橐驼的种树经验也让我们想到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桃花心木》,讲述了种树心得,更涉及到了为人。桃花心木的成长,自有它的定律,给树浇水也是如此。浇得多了,根长期浸在水中,无法与空气接触,树会死;浇得少了,树的水分不够,也会死;浇得勤了,树会对人产生依赖,离了人便不能活;浇得次数少了,树叶生长不好,只有不多、不少、时少、时勤、时不勤,模拟自热的状态,树才能在脱离人之后还欣欣以向荣。而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结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害病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有部分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不成事,办不好事。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会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较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其实,不仅仅是治沙,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完美地利用自然光照,在给旅客以舒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乡村扶贫方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精准脱贫,提高了经济效益……这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唯有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尊重规律,乘规律之利,赢得成功,成就精彩,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写孔子问汉子得以在河中畅游的秘诀,汉子强调则 “顺应水性”而为之;材料二引用郭橐驼的话,表明自己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遵循其自身的习性;材料三引用庖丁的话,说明自己解牛是顺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去解剖。可见材料意在体现处事应顺应事物特点或应按照事物规律来确定行为的核心内涵。由此看来,在生活或是工作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前提;认识和把握规律,它是遵循与运用规律的基础;认识到规律的根本特征在于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因此如果人们蔑视它、否定它、违反它,就会遭到失败。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做事都应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从做事顺规律则成,逆规律则败的角度立意。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顺应规律才能取得成功。然后可展开正反对比论证:遵循事物的规律,做事情就可以轻松过关;反之,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原理,一味蛮干,就会事倍功半,与目的背道而驰。再运用引申论证,把这种思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联想,深化思考,赋予新时代的意义。立意:1.处事应顺应事物特点。2.应按照事物规律来确定行为。3.做事要顺应事物的规律。4.把握规律才能取得成功。5.顺应自然,尊重规律。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列举了摩洛哥足球队在卡塔尔世界杯比赛中闯入世界杯四强的例子,分析了摩洛哥足球队取得成功的原因,强调它的成功与“纯粹”密不可分。“纯粹”体现在两点:一是摒弃功利、尊重规律;二是对足球的热爱。作文要求考生对“纯粹”进行思考,也就是要结合“纯粹”体现的两点内容进行分析。从第一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成功与“摒弃功利、尊重规律”的关系,从第二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成功与“热爱”的关系。另外还可以将两点内容综合起来分析,提炼出观点。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做“纯粹”之人,绽梦想之花。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做“纯粹”之人,心怀热爱,“志之所驱,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二、做“纯粹”之人,心无杂念,永葆初心。三、做“纯粹”之人,脚踏实地,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立意:1.尊重规律终成“黑马”,“纯粹”的热爱让梦想开花。2.“纯粹”的热爱是战胜功利、取得胜利的法宝。3.摒弃功利才能心无旁骛地发挥出最大潜能。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借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例子,指出古人以时间的规律指导自己生命的规律这一现象。材料中的节气是鲜活的存在,不仅是地方性的,也不仅只与农耕有关,它和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所以,本则材料虽讲的是节气,其实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内涵,也对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方式给出了引导。而材料二中,“冰雕连”牺牲自我,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是为了维护和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这则材料引导我们对于生命意义产生思考。本题要求在写作中展开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思考。写作中对于材料一,可就“个人的生存方式”做如下当代思考: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不熟悉二十四节气,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如今,年轻人的职责是在时间和生命里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节气和生命的自然意义。而对于材料二,则应针对“生命的至高意义”指出: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更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应当追求自己生存的高质量,但不能自私地仅考虑自己的生命,而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不幸遭遇损伤,也终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付出。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也依然是永存的。立意:1.在合适的时间做该做的事。2.“小我”融入“大我”,生命自得永存。3.既追求自我生命的高质量,也为全人类生存而努力。4.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围绕“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一核心展开。《疱丁解牛》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烛之武的做法体现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看开,担起,虽是两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无论是道家的“看开”,还是如烛之武般的“担起”,都是生存于世的姿态,体现人生的智慧。“新时代青年”是写作身份,在行文时要有身份体现,能联系时代、联系现实体现自我的思考和感悟。切忌把此题当作“担起”“看开”的话题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一或者结合二者来写,表明态度的同时,分析选择这种生存于世的姿态的原因或意义。要论述何时需要“看开”,何时应当“担起”:“看开”可以是面对无法逆转的困境,或者面对个人利益失去时的豁达;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当代青年更应有如烛之武般的“担起”,这样的生存于世姿态更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心胸、格局与情怀。二者并不矛盾,恰恰体现人生的智慧,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生存姿态。立意: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看开的智慧。2.对待个人得失要看开,面对国家利益则要担起。3.担得起,也要看得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