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6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6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平板、小球、竹片等。
教师准备:手电筒、小方块、小球、圆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聚焦: 1. 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什么? 2.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 3.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古人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 1.地球。 2.圆形;球形......从书、电视中只看到的。 3.倾听、思考。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当把聚焦问题的背景给学生铺垫好之后,他们就会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
探索: 古人根据对天空和大地的观察,认为天地是怎样的? 讲述天圆地方。 3.提出疑问: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天圆地方”没有办法解释。 4.播放帆船进港、出港视频。 5.海面是什么样子的? 6.播放模拟实验的操作视屏。 7.巡视指导各小组模拟实验。 8.汇报交流。 9.播放月食视频。 10.演示投影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 11.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视频。 12.讲述太空看地球的过程。 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倾听、猜测。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猜测海面是弯曲的。 观看学习。 各小组模拟实验:分别在球面上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 猜测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 观看、描述现象。 思考月食现象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人类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 认识地球的真面目。 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 学生对帆船进出港、月食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用视频、模拟实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帮助学生理解环球航行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给学生看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加深学生印象。
拓展: 为什么站在地球上望出去,看到地面是平的? 将两根一样的竹片贴在大小不同的球面上,观察两根竹片的弯曲程度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汇报交流。 球如果更大更大呢?竹片最后会接近什么样子? 思考。 倾听。 各小组实验。 交流发现:竹片在小球上弯曲程度大;在大球上弯曲程度小。 竹片最后会的样子。 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站在地球上望出去,看到地面是平的。
四、小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容易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不容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 体会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努力探索。
板书: 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 大地是平的 帆船进港 弯曲呈弧形 月食景象 环球航行 地球是球形 太空照片 地球是一个上下略扁,中间略鼓的近似球体。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