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2课《醉翁亭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2课《醉翁亭记》教案

资源简介

《醉翁亭记》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词语,全面深入感受“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
三、教学设想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我在这节课中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片偶句,加强了韵律美;虚词“而”“者”“也”的运用,加强了咏叹意味。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文质之美,在诵读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讨论法:将课堂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高效展开。
3、点拨引导法:学生的讨论要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下有方向的进行,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跟随名家一起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赏自然之美,悟古人情怀。今天,我们将和欧阳修一起游目驰骋,纵情山水。(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介绍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3.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
(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
四、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文言文的朗读,同学们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预设: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追问:怎样读出感情?
预设:外在体现——声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标点的体味。
内在体验——内容的理解,思想的领会,情感的体悟。
3.《醉翁亭记》朗读起来特别舒缓自如,注意我们总结的三个方面,自由朗读,看看是何原因。
预设:“者”“也”“而”“之”这些虚词的使用,使得文章舒缓自如,尤其是21个“也”的使用。
4..尝试从叙事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醉翁亭记》讲述了醉翁亭的由来,记叙了欧阳修和滁州百姓一起游山玩水的始末。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明确朗读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关注文言文停顿的划分,借助文中的“者”“也”“而”“之”等虚词,实现朗读的舒缓自如;其次,指导学生有侧重地概括文章内容。
五、师生共读,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老师和学生随机接龙朗读,注意舒缓自如地朗读,及时纠误。
⒈ 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
⒉ 醉翁,醉情山水,尝试用“醉”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错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
⒊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梳理?
预设:画面描写、事件记叙、情感抒写等,按照文章四个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示例:
画面描写: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
事件记叙: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缘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
情感抒写: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
在追问理由中渗透文言词汇的理解,文与言融会贯通。
[设计意图]在读懂文章大意,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旨在发展思维,提升概括提炼能力,可以从句式工整上稍加强调,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醉翁亭记》进行了解词和翻译,要求大家课下熟读成诵。
有几个同学课下跟我说这篇文章很难背诵,甚至表达了不喜欢本文的想法。大家知道吗?这篇游记一出,滁州城的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
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诵读文章,深入感悟
(一)醉于景: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景之美的?
方法:
①抓住主体景物,分析其特点。
②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描写方法、词语运用、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第1段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环”环绕连绵、“蔚然”苍翠葱郁、“深秀”幽深秀丽。(全景、远观)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水:“潺潺”悦耳动听(听觉)、“泻出”动感活泼(视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精巧优美(比喻) 、“临” ——高踞险奇
思考:第1段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预设:以“环滁皆山也”总起,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及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最后定格在醉翁亭。这样层层烘托,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明确:第2段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朝暮景色:明暗交替、变化不一
(对偶,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四季景色不同:
春花开放、香味清幽(嗅觉);夏树繁茂、绿荫浓密(视觉)
秋高气爽、霜色洁白(静态);冬水退减,石头裸露(动态)
思考:第2段是怎样描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物不同的?
①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朝暮的明暗变化,再选取春夏秋冬的典型景物来写四时之景,语言凝练。
②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和谐。
(二)醉于人
第3段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不同画面。
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的特点。
明确:
(1)滁人游——在太守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快乐。
太守宴——宴中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弈棋,山林野趣。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百姓。
(2)太守的形象:简政爱民、治理有方、平易近人、与民同乐。
(三)醉于情
朗读第4段,思考:“醉”的实质是什么呢?
方法:
①找出第4段中都写了哪些“乐”?
②分析这几种“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1)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有人或许惊扰了它们正常的生活。所以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之乐:因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因生活和乐而愉悦,可见官民关系和谐。
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
(2)关系:层层衬托、层层递进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分析地点出全文的主旨。
3.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四、解读醉乐,传承文化。
⒈思考:欧阳修自号醉翁,仅仅是他好饮酒吗?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墨客的饮酒情结想一想。
预设:在中国的传统中,酒是有文化渊源的,醉也是人生态度,是文人墨客的宣泄方式,藉此表达对世俗的不满、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傲岸不羁的气节等等。陶渊明“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企图“与尔同销万古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中国人习惯把郁闷愁绪寄“酒”中,在醉中排遣,在醉中逃离,在醉中坚守。由此看来,欧阳修“饮少辄醉”,并非酒量不行;自号醉翁,并非源于好饮。而是借酒消愁,只求一醉,来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
⒉思辨:许多教学参考和教辅用书中,都是这样解读的:《醉翁亭记》中,“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你怎么看?回顾之前的解读,联系第四段,谈谈观点。
预设:第四段以禽鸟归山林之乐起笔,用游人从太守之乐铺垫,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作结,不断将读者的思维和视角引向纵深,然后让醉翁借醉出场,亦庄亦谐,妙趣平添。然而,细品乐的背后,还可以感受到苦中作乐,饮酒卖醉,寄情山水,忧君思国。“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乎山水之间”。实际上,这“醉”与“乐”都是表象:“醉能同其乐”,醉而不消沉,心系民生疾苦,以民之乐为乐,能与民同乐;“醒能述以文”,清醒不忘忧国,“处江湖之远”也“忧其君”,然吏民“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乐衬悲,醉中藏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10课已经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文意相对浅显,所以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质疑探究,发展思维,实现文化传承。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六、课文总结
今天学习了《醉翁亭记》,认识了与民同乐,潇洒可爱的欧阳修,结识伟大的灵魂,是自我提升的捷径,如果你还想对欧阳修的个性喜好,文学成就,政治主张多一些了解,老师推荐阅读邵振国的《北宋文儒——欧阳修传》。
七、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读出了不一样的“醉”与“乐”,觅得一段欧阳修的心灵轨迹。回顾前面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堪称双璧;范仲淹与欧阳修,均遭贬谪,都勤政爱民,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他们忧民忧国的赤诚之心,令人慨叹。
请诵读经典,以《闲话文忠》或《也说醉翁》为题,写下你的想法,可文白夹杂,可引经据典,亦可夹叙夹议。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一词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地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此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先理解课文,再去背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