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导课堂”教学框架 备课人:课 题: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课时:1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A类: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B类: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C类: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预学设计教师个性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第一板块 活动一: 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 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话题:“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 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 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 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 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第二板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 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 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 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第三板块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 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自主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