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1.6 声音的高与低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1.6 声音的高与低 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声音的高与低》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6课,主要介绍声音的高低音调。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辨别和区分声音的高低,并了解高声音和低声音的特点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声音的高低音调的概念。
- 掌握如何辨别和区分高声音和低声音。
- 了解高声音和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观察和辨别声音的能力。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
- 声音的高低音调的概念和特点。
- 辨别和区分高声音和低声音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声音的高低音调的概念。
- 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辨别和区分高声音和低声音。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听觉辨别能力,但对声音的高低音调可能还不太熟悉。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高低音调。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播放一段高音和低音的声音,例如高音乐器演奏和低音乐器演奏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老师问学生有没有注意到声音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的高低。
第二环节:引入新知识
1. 老师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教具,展示不同的声音来源,如钢琴、小提琴、鸟叫等。
2. 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聆听,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声音的高低特点。例如,钢琴演奏时的声音高亮悦耳,小提琴演奏时的声音低沉柔和。
第三环节:学习声音的高低音调
1. 老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高低音调的概念,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说明。例如,高音调的声音是指发出的声波频率较快的声音,而低音调的声音是指发出的声波频率较慢的声音。
2. 老师通过示范和让学生亲自尝试,让学生发出高音和低音,并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不同之处。例如,老师可以演示用口哨发出高音和低音,让学生模仿发出相应的声音。
第四环节:辨别和区分高声音和低声音
1. 老师播放一系列高音和低音的声音,例如高音乐器演奏、低音乐器演奏、动物叫声等,要求学生仔细听,并用手势或其他方式表示声音的高低。例如,学生可以举起手指表示高音,放下手指表示低音。
2.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模仿和辨别高声音和低声音。例如,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声音,模仿并让其他小组猜测是高音还是低音。
第五环节:高低音调的应用
1. 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展示高声音和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警笛、闹钟、汽车引擎声等。
2. 老师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高声音和低声音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例如,学生可以谈论高声音的应用场景,如警车发出的警笛声用于警告和引起注意。
第六环节:总结和归纳
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声音的高低音调的特点和辨别方法。
2.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高声音和低声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学生可以说高声音和低声音都是声音,但高声音的频率更快,低声音的频率更慢。
第七环节:小结和展示
1. 老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声音的高低音调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展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例如模仿高低声音、辨别声音等。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与低
- 高声音:发出声波频率较快的声音
- 低声音:发出声波频率较慢的声音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听觉、视觉和动手实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高低音调。学生通过观察和聆听,辨别和区分高声音和低声音,并了解了高声音和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