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4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方式,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这一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老师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如鸟叫声、钟声等。
- 老师: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有什么感觉?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 学生:可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问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猜想。
- 老师: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没有人知道呢?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
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老师: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空气中的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固体中的传播。我们先来看看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 老师拿出一个音叉,并敲击音叉。
- 老师:同学们,你们能听到这个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传到你们耳朵里的呢?
- 学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 老师:非常好!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震动传播的,当我敲击音叉时,音叉产生了震动,震动使空气分子振动,然后振动的空气分子传递给你们的耳朵,你们才能听到声音。
2. 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 老师:除了声音的传播方式,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请看这张人耳的示意图。
- 老师展示人耳的示意图,并逐步介绍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功能和作用。
- 老师:外耳的作用是接收声音,中耳的作用是放大声音,内耳的作用是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1. 实验一:空气中的声音传播
- 老师准备一个音叉和一个玻璃杯。
- 老师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请你们用手指比划一下。
- 学生:声音是从音叉传到空气中,然后传到耳朵里的。
- 老师:非常好!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震动传播的。当音叉震动时,空气分子也会振动,振动的空气分子传递声音给我们的耳朵。
2. 实验二:固体中的声音传播
- 老师准备一个木质桌子和一个铁质桌子。
- 老师敲击桌子,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请你们用手指比划一下。
- 学生:声音是从桌子传到空气中,然后传到耳朵里的。
- 老师:不错!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与空气中的有些不同。当我敲击桌子时,桌子产生了震动,震动通过桌子传递到空气中,然后再传递给我们的耳朵。
第四环节:巩固与拓展
1. 提问与讨论:
-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和讲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现在请你们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 老师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2. 拓展探究:
- 老师:同学们,你们可以观察身边的声音,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想要提出来呢?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方式:
- 空气中的传播
- 固体中的传播
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 外耳:接收声音
- 中耳:放大声音
- 内耳:转化为神经信号
七、教学反思:
通过引入有趣的声音和实验探究,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比较声音的传播方式,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在巩固与拓展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观察不仔细或理解不准确的情况,下次可以加强对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总体来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