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用录音机播放鼓声,鸟鸣声,水流声,笛子声等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看,分别是什么动物或乐器发出的声音。师生交流:同学们是怎么分辨出这些声音的呢 对于声音同学们已经了解哪些知识 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通过交流,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声音是什么)活动2【讲授】二、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观察纸的情况)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教师演示音叉发声,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显示音叉的振动(用水,乒乓球等);学生自己讲话,将手放于发声处,感觉声带的振动。(转化法)(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活动3【活动】三、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 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 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耳朵贴在桌面上,敲击桌面,听声音。3,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活动4【活动】四、探究声在液体的传播1,将手机用保鲜袋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听声音。2,观察视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3,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活动5【活动】五、探究声音的传播1,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2,分析现象,推理得出结论。3,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反馈: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否直接交谈活动6【讲授】六、声音是一种波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讲授。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以振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活动7【导入】七、声速声音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活动8【讲授】八、声速1,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 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 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2,学生阅读并回答上述问题。3,(1)空气中的声速:340m/s。(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v液>v气。*决定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活动9【讲授】九、生活物理社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