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君子之道,推己及人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见一个乞丐,他很想有所施舍,但他翻遍所有的口袋却没找到一分钱。见乞丐的手高高地举着,他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流着泪说:“您能叫我兄弟,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线上就已经让我感激不尽了。”(2)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一学校学生萧钰隆因患病掉光头发不敢上学,班上同学展现同窗大爱,并以同理心呼应钰隆,迎接他重返班上。虽然钰隆家境贫寒清苦,又遭遇家庭离异变故,但现在他仍坚定地说“我不能被打败!”请综合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现实生活中,我们欣赏且提倡的是三种对待他人的态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己化人。如果我们把这三种态度进行不同的排序,则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你愿意对这三种态度进行怎样的排序?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应该推己及人。材料二:《孟子》又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也是相互的。材料三:《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一节中提到: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严父亲子也是教化性的,“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社会。”爱在传统的教化中体现。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充满了爱。爱无处不在,表达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请结合一则材料或综合几则材料进行分析,以“爱”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儒家学说尊崇推己及人的原则,认为利己与利人互为因果、彼此转化、辩证统一。但是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利己与利人是完全对立的,利人无法利己,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独善其身才是正解。假设你是《中职天地》期刊“畅所欲言”栏目的撰稿人,请你以“利己与利人”为主题,写一篇评论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尊重每一个生命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屠格涅夫称呼乞丐为兄弟的故事,让我想起来自己曾看过的另一个有关于《尊重》的故事: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不假思索地将10元塞进卖铅笔人的手中,当做施舍。走了没几步,他觉得这样做不妥,连忙返回来,抱歉地向卖铅笔人解释自己忘了取笔。最后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没想到的是,在一年后,在一个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尊重,其实并不难,而在于学会怎样去尊重别人。如果这位商人只是施舍10元后便离开,那个卖铅笔人也许到今天还认为自己是一个乞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这位商人意识到了那样做是把卖铅笔人看做乞丐,是不尊重他的行为。所以他立即返回,抱歉地取回铅笔,把卖铅笔人看做和自己一样是商人,应当得到平等的待遇,受到尊重。这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但给予了卖铅笔人的,又岂只是10元,更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使得他对自己改变了看法,重塑自尊心,使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凭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他人比施予他人更重要。尊重,这是爱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美德,而受人尊重也是一种幸福。但在生活中,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的人却不是很多。在人来人往的大道旁,时常会看到一些身患残疾的人坐在那里向人乞讨。好心人就会拿一点钱给他们,当做施舍。但有些人不但不施舍,还不尊重他们,在一边幸灾乐祸,取笑残疾人,真是可恶。你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残疾人,被别人这样耻笑,你的心里又会多难过,你又会多渴望别人的尊重!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都应该懂得互相尊重,特别是我们同学之间更应互相尊重,只要互相尊重,才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成绩差的同学如果能够得到尊重,他们或许会重新有了自尊和自信,会因为你的尊重而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而不再是破罐子破摔。那么,你的尊重不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了吗 有道是: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只要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尊重你十分。希望更多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后,都能学会真正地尊重别人。只要人人都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构筑和谐社会,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成就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叙述了屠格涅夫作为大作家对乞丐的尊重的相关事件。面对一个向自己乞讨的乞丐,有的人会“嗟尔而与之”,有的人虽未如此傲慢,或许也会以施与者的姿态,俯视、悲悯乞丐,说自己没带钱。而屠格涅夫,却充分尊重了乞丐,把他当作平等的兄弟去看待。这体现的是屠格涅夫对弱者的关怀和尊重,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而第二则材料,则以台湾一患病学生萧钰隆为例子,展现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尊重。正是因为同学们高度的“同理心”,萧钰隆才有勇气直面人生的坎坷,找到生活的勇气。由此可见,拥有同理心、尊重、关怀弱者,能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丽!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对此,首先可以借助材料事件,或自己展开联想,由经典故事引出“同理心”“尊重”“同情”等核心话题。然后,则可说明一个人拥有同理心的重要意义。对此,可适当结合一些名人名言加以佐证,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当然,更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指出在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坚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方面要关注到他人所需、关怀他人的伤痛,另一方面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最后则可总结全文,说明拥有同理心对于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等的重要意义。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尊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2.拥有同理心,让世界更和谐。3.君子之道,推己及人。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写作情境。材料给出了对待他人的三种态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己化人。题目提示我们,对三种态度的排序不同,获得的人际关系的境界也不同。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严格的写作情境,我们必须围绕这三种态度及其排序展开思考,否则会导致偏题。二是注意写作任务。试题设置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对这三种态度进行排序,二是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意义和境界,解读自己对这三种态度进行排序的根据和理由。三是注意写作内容。这三种态度之间,事实上并没有绝对的好坏高低之分,在理解这三种态度的概念时,要充分体现出理性判断和思辨能力,明确概念内涵,理性辩证地看待每个概念。对三种态度间的排序和逻辑关系,只要能彰显正确的价值观,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能充分结合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来进行论证,更为佳作。写作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1.排序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己化人”——如果每个人都培养推己及人的意识,要求自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就能影响和带动自己身边的人,共建和谐社会——以“及人”“为人”助力社会“化人”;在“及人”和“为人”中享“化人”之乐;推己及人,方能“为人”“化人”。2.排序为“推己及人、正己化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是一般人目前能做到的,“正己化人”对“己”的学识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舍己为人”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也是人们由衷钦佩和赞赏的——始于“及人”,终至“为人”;“及人”后“化人”,“化人”后“为人”。3.排序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正己化人”——现实生活中,“舍己为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舍己为人”的机会也不是时时都有的,我们日常能做到的是“推己及人”,部分人能做到“正己化人”——尽我所能,爱人渐深。4.排序为“舍己为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行动,能产生“正己化人”的效果,根源于“推己及人”的思想——“为人”“化人”,源于“及人”。5.排序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以“正己化人”为宗旨,在全社会宣传“推己及人”的公民意识,表彰“舍己为人”的道德模范典型,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创建更为和谐、温暖的社会——“化人”为目的,共建美好。6.排序为“正己化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正己化人”效果明显,“舍己为人”也能给当事人和知情者以触动,“推己及人”似乎一时看不出好的影响,但是这三种对待他人的态度都有其提倡的价值——小善亦为,修己身以爱人。立意:1.推己及人,方能“为人”“化人”。2.以“为人”之心,达“化人”之境。3.正己化人为最高理想,推己及人徐徐图之。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复合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孟子》中的经典名言,意思是爱要推广;材料二也是《孟子》中的名言,意思是爱是相互的;材料三是《乡土中国》中关于爱在传统的教化中体现的论述。总之,三则材料的话题都是“爱”,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观点。从写作的任务来看,可以结合其中的一则或综合几则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再写作,但是主题应该为“爱”,文体是议论文,写作的时候,要体现这几点要求。如果单独选择一则材料,那么,每一则材料论述的主要内容即为观点,比如可以写爱是相互的,可以选择相关的事例进行论述,可以从人与动物,人与人,国与国等角度分别论述,从而证明观点是正确的;比如写爱要推广开去,则可以写爱不能太自私,可以从小爱到大爱写,爱自己及自己的亲人,到爱别人,再到更广大的范围等;比如写爱在教化中体现,可以重点写爱不是娇纵宠爱,爱应该是教育孩子懂规矩,守法律,有是非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把其中的两则或者三则结合起来也可以。立意:1.人要爱亲人,爱他人,但也要爱自己。(第一则)2.爱可推己及人但有等差。(第一则)3.爱是相互的。(第二则)4.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社会才会和谐。(第二则)5.奉献爱心,无需回报。(第二则)6.爱的方式要合理恰当。(第三则)7.深爱而不溺爱,教化严格而不失度。(第三则)8.人之大爱,在于推己及人、兼相仁爱。(第一、二则)4.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人”。材料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引出“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互为因果、彼此转化、辩证统一”的。然后例举了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己与利人是完全对立的,甚至会牺牲自身利益,强调要独善其身。利己,泛指把自己利益看得比他人利益为重的道德原则。主张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利益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利人,它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它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利人与利己是一体两面,是和谐统一的。自利则生,利人则久。没有自利,人就是去了生存的基本驱动力;没有利人,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利人也是利己最好的手段,利人也是利己的长久之计。利人,是最高境界的利己。题目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是,作为撰稿人在《中职天地》期刊上,以“利己与利人”写一篇评论文章,写作时当有身份意识,即期刊撰稿人,阅读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因此,文章立意当时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对大众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行文应旗帜鲜明地表达利己与利人两者并不冲突,利人能帮助更好地利己的观点。具体行文,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利己亦利他,行稳以致远。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利己,方能避免人生方向的迷失,摒弃“摆烂”和“躺平”,从而拥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二、利人,方能避免社会的自私和冷漠,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温暖。正如“利人是利己的最高级”,利人是利己的途径。三、唯有“利人”与“利己”并重,才能汇聚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唯有摒弃畏难情绪,拥有挑战自我的勇气,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利己;唯有摒弃自私之心,拥有社会责任感,才能甘于奉献,实现利人。立意:1.自利利人,胸怀天下。2.远离“精致利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3.互助共赢,水涨船高。4.利人者,人恒利之。5.利人而生利己,无我而成大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