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父亲陪我跑步 ①我的父亲是个体育老师,不幸的是,一次为学生做跨栏的示范动作时,他因跑道打滑摔伤了膝骨。医生诊断的结果是膝骨以下的肌肉筋络已坏死,必须截肢。这对父亲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他离不开运动,更不愿自己从今以后变成一个残疾人。但是,他凭自己的毅力终于还是挺过来了。父亲装上假肢,经过炼狱般痛苦的锻炼之后,虽然行动较以前艰难,但经他多次要求,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操场上。 ②我15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体质非常虚弱,同时功课也落下了。我自卑、茫然,对什么都失去了信心,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父母看到我这副样子非常担忧,但又不知怎样安慰、劝解我。 ③那年春节,县工会为了丰富大家的节日生活,举办了一个5千米越野比赛。父亲替我报了名。我死活不愿参加,并对父亲说:“这不是成心让我出丑吗?”父亲听到后拉下脸,气得大声喊道:“即便跑趴下也得参加比赛!你还像我的儿子,还像个男子汉吗?” ④父亲的这番话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 ⑤比赛那天,我不得不换上运动服,带着万分的委屈和抵触心理走进了赛场。这时,赛场周围已挤满了情绪高昂的观众。 ⑥一声枪响,运动员像离弦之箭一样朝前冲去。而我半公里还未跑下来,已感到胸闷、气喘、眼花、耳鸣,几次差点儿被凌乱的脚步绊倒。别的运动员已将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仿佛看到观众们脸上露出讥笑的神色,对我指指点点…… ⑦一串委屈的泪水从我眼眶中流出来…… ⑧当我想退出比赛的时候,我听见背后有艰难而又努力的脚步声朝我逼近,同时还听到沉重的喘气声。我回头一看,顿时愣住了,原来是父亲。父亲脸色苍白,一缕白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假肢发出吱扭吱扭的响声,但父亲仍然咬紧牙关跑着,望着前方的眼神是那么坚毅…… ⑨父亲紧赶几步追上了我,一句话也没对我说,只是与我并肩齐跑。那一刻,我已经忘记了所有的不适和痛苦,双腿机械地朝前挪动着,脑袋中只有一个念头:跑,快跑,一定要到达终点,绝不能停下来。 ⑩终点在我和父亲挪动着的脚步下越来越近。这时,我听到了一阵掌声和加油声。跑道上的脚步声也越来越多,那些早已到达终点的运动员在我们左右陪跑着,还有许多观众也加入进来…… 终点到了,四周响起了欢呼声。我和父亲相互搀扶着走出人群,心里是那么骄傲和热乎。 然而,父亲的假肢已被鲜血染红了…… 那次跑步使我走出了那段灰暗的日子和心情。(本文作者:马朝虎)(1)从第①自然段的描写中,“我”知道父亲具有 的精神。(2)第③自然段中描写了父亲的 、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A.父亲是一家之主,他在家里很有权威B.父亲不想让“我”只待在家里,希望“我”多参加一些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知识或道理,这是父亲爱“我”的表现C.因为“我”的身体很虚弱,父亲希望“我”通过参加越野比赛锻炼身体,让“我”的身体越来越棒D.父亲想通过越野比赛改变“我”自卑、茫然的心态,使“我”在比赛中获得生活的动力,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父亲的良苦用心(3)短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写一写。自卑—( )—( )—( )—( )(4)短文中的父亲和《父爱之舟》中的父亲,在表达爱意上有哪些区别?请结合具体细节谈一谈。 2.阅读理解。挥手——怀念我的父亲 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jiǎ):“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做生意时,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又摸摸我的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时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口,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时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nè)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儿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的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儿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本文作者:赵丽宏)(1)阅读短文,理清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完成表格。次数 送“我”的经历 父亲的表现第一次 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 第二次 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第三次 “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送“我”到弄堂口。 (2)读第3自然段,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呢?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没有听清楚“我”的话B.父亲被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吸引了,没时间想“我”的问题C.因为“我”是第一次离家,心里有些害怕、紧张,父亲故意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来减轻“我”的惶惑和不安D.父亲希望“我”多闻闻风中的味道,这有利于“我”的健康(3)“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又摸摸我的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时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这里主要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出父亲对第一次离家的“我”的 之情。(4)短文的第5、7两个自然段都描写了父亲送“我”时脚步“慢”下来的细节,但“慢”下来的原因不同。第5自然段中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是因为 ;第7自然段中父亲放慢脚步,是因为 。(5)下列关于短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远足的经历,选材安排有详有略,详写的是父亲第一次送“我”的经历B.短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细节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C.父亲第二次送“我”时脸上没有流露出别离的伤感,是因为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不用再为“我”担心了D.短文的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3.课外阅读。父爱无言 我有个在一家客运公司做售票员的朋友,他总是向我大倒苦水,喋喋不休地抱怨父亲不关心、不疼爱他,因此总对父亲不冷不热的,两个人在一起半天都说不了一句话。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他从来都不愿搭理父亲,更别说喊他一声爸爸了。 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傍晚,朋友的父亲接到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一个小时前,你儿子公司的一台客车坠下了鹰子岩处的山崖,死了二十多人,不知你儿子是否也在车上……”熟人的话还没说完,朋友的父亲握在手中的话筒就掉到了桌子上,他的身子猛地晃了一下,差点儿倒在地上。他呆呆地扶着冰冷的墙壁站立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他来不及跟家里其他人打一声招呼,就匆匆推了一辆破自行车,然后拼命地向出事地点骑去…… 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下着。路上又硬又滑,自行车被摔坏了,脸被摔青了;鞋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弄丢了一只,脚掌被尖利的山石划得鲜血淋漓,一滴滴地洒在雪地上,仿佛朵朵怒放的梅花,凄美动人。他跌跌撞撞地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二十里外的出事地点。他一边急切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一边颤颤巍巍地翻看着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死尸。 这时,儿子也赶来了。他是被单位委派来这里协助处理事故的。寒风正在毫无顾忌地肆虐着,雪落无声,父亲的头顶一片雪白。那一刻,父亲单薄、苍老的身影变得那么模糊而清晰,就仿佛雪地中一座冰冻的雕塑,烙铁一样地刺痛了儿子的眼睛。他的眼角有些湿润,声音有点儿颤抖地喊道:“爸,别找了,我在这里好好儿的呢!” 父亲一下子呆了。他停止了找寻,盯着儿子,说不出一句话。过了好半天,他才恢复了神志似的,摇晃着走到儿子面前,定定地看着儿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那沧桑的脸颊流了下来,掉在衣服上,掉在雪地上。 儿子噙着泪问:“爸,您没事吧?” 父亲摇了摇头,努力地从冻得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个笑来,喃喃地说道:“你没事……没事就好!” “爸!”儿子深深地跪了下去,抱着父亲的腿“呜呜”地哭了…… 雪落无声。(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言语烦琐;说话没完没了。( )②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形容极其悲惨。( )(2)【训练要点】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儿子满身是雪的情景。B.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凶险,烘托了儿子为了父亲奋不顾身的形象。C.“烙铁一样”“刺痛”儿子的眼睛,写出了儿子双眼通红,心中充满愤怒之情。D.为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急剧转变做了有力的铺垫。(3)【训练要点】“父亲一下子呆了。”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这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 。(4)下列不属于环境描写的一项是( )。A.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傍晚。B.雪花仍在纷纷扬扬地下着。C.他跌跌撞撞地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二十里外的出事地点。D.寒风正在毫无顾忌地肆虐着,雪落无声,父亲的头顶一片雪白。(5)文中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外乡人秦文君 上海是我的生息之地,十岁之前,我没有去过外埠,把对世界模糊的爱全部落定在这里,我喜欢附近的复兴公园,钟情于淮海路一条长街上的食品店和书店,也喜欢徒步穿过新城隍庙,步行到达大光明电影院。 有时出门也坐吊着小辫子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不慌不忙地朝前。雨天的时候,傍晚的时候,坐有轨电车的话,会恍恍惚惚,似梦非梦,仿佛漂浮在海浪之上。当时还有一种公共汽车,车顶加装了一个大大的黑色胶皮囊,鼓出很大一个包,据说是沼气汽车,供沼气的包,远看像上体育课的软垫,也许沼气包很重,拐弯的时候车子像一条受伤的大蛇,会有一番扭捏而惊险的盘旋。 母亲出生在上海,说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她跟父亲聊天,语句里会冒出“阿拉上海哪能”之类的话。父亲来自外乡,在沂蒙山下长大的他跟随新四军转战南下,结识了母亲后才决定留下,入上海户籍。 父亲是一家之主,但他的外乡习性并未影响这个家的主流。 母亲主持家政,家里雕花的三门大橱、五斗橱、茶几、三五牌台钟、景德镇餐具全部按她的喜好购置,窗前的帘子,床上的床幔也是素色小花的,透出一股洋气的审美和趣味,一看就是上海派。 外婆统管全家“舌尖上的事”。她年轻时跟随从事船业的外公来上海,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外婆在上海居住数十年,说话仍是标准的“宁波音”,来往的朋友是宁波人,天天做的菜、备的点心也是宁式的,像长了一颗宁波心。 这个家的饮食更不属于北方。外婆做菜喜好放咸菜,各种笋,还有海里和河里的鱼和虾,也包括蛏(chēng)子、蛤蜊、黄蚬等贝类,父亲不喜欢这一口,也许觉得吃鱼要吐刺,吃虾要吐壳,有点儿缺少军人气概。他偏爱面食和肉类,如果把两者配起来的话,更合他心意。过年过节,他动手包饺子,连饭带菜都有了,有时他下面条,盛一大碗,倒上辣椒油,在热气腾腾的面里捂几块大肉。 母亲爱和父亲开玩笑,笑他的外地口音、他的土、他的节俭,但为了父亲,她学会了蒸包子,父亲开心地抓过一个,咬开一点儿,在包子里填进两只从全国土产商店买的腌辣椒,说:“不错,沂蒙山的味道。” 我不像父亲,会饶有兴致地吃鱼、剥虾,为了享用长在水里的鲜美之物,能在饭桌上慢悠悠地吃很久。父亲说我像猫,还说:“真想带你回家乡,那儿的小米煎饼、茴香水饺、炸萝卜丸子、小鸡炖茄子养心,养胃,一辈子都怀念呢。” 我记住了那一溜菜名,同时有一个名词进入心灵:家乡。那未谋面,却时刻与我有关联的地方,让我浮想联翩:人来自何方,为何漂泊,漂向何方之类的,有时顺着它想,灵魂也要出窍了。 地域的关系,家里麻烦不断:外婆听不懂普通话,爸爸听不懂宁波话,他们交流像是上演滑稽戏,要费力猜对方的话。猜中了还好,有时相互比画,猜得牛头不对马嘴,只好找我或妈妈当“翻译”。幸好他们能听懂上海话,不会说罢了,上海话成了家里的“官方语言”。 父亲曾想打破在家请“翻译”的尴尬,学上海话,不过他缺少天赋,舌头有点儿转不过来。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脸皮薄,羞于向自己的儿女和妻子请教。他小心翼翼地自学,一度还去观看宁波话颇多的滑稽戏《糊涂爹娘》,听姚慕双周柏春兄弟的《宁波音乐家》。 练了一阵儿,父亲鼓足勇气和外婆说上海话,可外婆听不懂他的上海话。他努力地说,外婆还是一头雾水。那之后父亲不学了,连学过的上海话也都弃之不用了。 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家乡会寄来包裹。包裹单上盖红红的邮戳,写父亲的名字。也许对家乡淡淡的念想,莫名的乡愁存在人的骨髓里,容易唤醒的,我留意了鼓鼓囊囊的邮包用泥土色的布料包着,缝口是粗拉拉的针线。很长时间内,在我梦里,远方的家乡幻化成长着粗糙手、怀着细腻情的巨人。 包裹里是新打下的花生米和大红枣,外婆把花生米的红衣去掉,做成脆香的苔条花生。把枣儿蒸熟、晒干,浸泡在绍兴酒里,吃起来甜蜜、醉香。 那一刻,浓浓的沂蒙情笼罩人心。父亲叮嘱我多吃点儿,脸上带着可爱外乡人的骄傲神情。外婆也许听懂了,由衷地附和一句:“好地方呵!”(选自《2014年中国儿童文学精选》 孙建江、张洁主编)(1)“很长时间内,在我梦里,远方的家乡幻化成长着粗糙手、怀着细腻情的巨人。”这句话写出了( )。A.“我”在梦里产生了一种幻觉,幻想自己来到了远方的家乡,看到长着粗糙手、怀着细腻情的巨人B.“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见自己来到远方的家乡,看到长着粗糙手、怀着细腻情的巨人C.父亲的思乡之情感染了“我”,让“我”对从未到过的远方的家乡也有一种莫名的情愫D.“我”看到包裹,幻想着远方的家乡的人一定是长着粗糙手、怀着细腻情的巨人(2)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A.抒发一种思乡之情。 B.展现一种家庭氛围。C.表现对父母的思念。 D.表达对家乡的赞美。(3)文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根据文意,分点写下来。 (4)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这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情感?请从文中选一两处举例说明。 (5)有人认为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写了上海的景色和交通工具,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答案】(1)永不服输(2)神态;语言;D(3)难过;委屈;激动;骄傲(4)《父爱之舟》中的父亲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表达对“我”的爱,如逛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在小渔船上给“我”缝补棉被等。本文中父亲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来激励失去信心的“我”,让“我”重新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走出那段灰暗的日子。【解析】(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父爱之舟》与本文都表达了“父爱”的主题,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同点。因此我们要找到《父爱之舟》和本文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父爱的,如《父爱之舟》从多处场景描写中把父亲对“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陪“我”跑步来表现对“我”的爱的。2.【答案】(1)次数 送“我”的经历 父亲的表现第一次 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 父亲面带微笑。第二次 “我”去农村“插队落户”,父亲送“我”到车站。 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第三次 “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送“我”到弄堂口。 父亲泪流满面。(2)C(3)动作;语言;疼爱和不舍(4)父亲想让第一次离家的“我”学会坚强,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为送“我”的次数越来越少感到伤感(5)C3.【答案】(1)喋喋不休;惨不忍睹(2)D(3)神态描写;父亲发现儿子还活着后的复杂心情(4)C(5)起初,儿子认为父亲“不关心、不疼爱他,因此总对父亲不冷不热的”,对父亲不理解、抱怨。后来因为一件客车坠崖事故,父亲误认为他出事,看到父亲如此担心,儿子内心受到震撼,最后忏悔地失声痛哭。(6)这句话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象征着无言的父爱,象征着父子俩心灵的契合。4.【答案】(1)C (2)A(3)①父亲的饮食习惯;②父亲怀念家乡的小吃;③父亲收到家乡人寄来的包裹。(4)我感受到这一家人互相关爱、互相包容的情感。母亲为了父亲学会了蒸包子,父亲开心地吃出家乡的味道。母亲理解父亲的思乡之情,父亲也满足于母亲为此做出的努力。彼此互相尊重,也互相接纳、理解和包容。当父亲收到从沂蒙山邮寄来的包裹时,外婆由衷地附和一句:“好地方呵!”这也是外婆对父亲的思乡情结的一种理解,外婆在心里接受了这位可爱的外乡女婿。尽管父亲是外乡人,但在这个家庭里,享受着外乡人的乐趣。那份思乡之情在这个家庭里得到理解与接纳。(5)不赞成。前两个自然段写上海的景色和交通工具,说明“我”出生在这个地方,熟悉这里,表达了“我”对上海的感情;也为写父亲的思乡作了铺垫,突出了父亲对家乡的眷恋,突显了主题“乡愁”。【解析】(1)本题考查探究言外之意能力。这句话是在“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家乡会寄来包裹”之后提到的。联系上下文,从包裹里的物品,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作者心中,家乡人有着勤劳朴素的品性和丰富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感受是受父亲的影响而来。句子的言外之意,常常隐含着某种特别的情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我们都读过“乡音无改鬓毛衰”,如同乡音一样,离家再远,家乡的烙印始终存在。文中描写父亲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的地方很多,要学会梳理和概括,想一想,表达怀念的方式是什么,就可以概括出来。(4)本题考查理解推断能力。家人间的感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答题时,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细细揣摩,得出自己的想法。(5)本题考查评价语言形式能力。特殊的语言表达了特殊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开篇部分看似在写上海的景色和交通工具,实则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熟悉程度,和对上海的感情。回答这类问题,一般而言,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先说语段讲了什么,再说有什么特殊含义,最后说,表达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