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习(word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习(word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陈叔达、王昌龄韩愈、李商隐康有为、翦伯赞贺敬之等人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人神”自然和历史文化的融合之下,众多游客到桂林寻找“诗与远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自然风景能够为诗词的创作提供灵感
②自然风景与文化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③人们欣赏桂林山水是因为它就是文化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受着山水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爆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的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青岛市博物馆打造“网游青博”数字化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小程序等平台,持续推送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其中“青博微课堂”提供了文物背后相关知识和故事的内容介绍,网上展览馆推出了《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VR虚拟展厅,让观众可在线一览青岛古代文脉记忆。这表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发展文化
④文化作为精神现象推动着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齐心协力打造这条互尊互信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月22日,“信”字当选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信,诚也。”这表明( )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②文化是对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如实反映
③中华优秀文化能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
④优秀文化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以及西安、杭州、广州三座分馆组成。它们主要保存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版本。各馆均设置了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此举意在( )
①赓续民族文脉,保护中华民族复兴文化根基
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③推动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
④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对联“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展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上联是“气概”,下联是“神韵”;上联是动态的刚性美,下联是静态的柔性美。这副对联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体验相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是维系家庭与族群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纽带,对当代社会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仍有积极意义。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10.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中,借鉴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源远流长,可以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②博大精深,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
③古为今用,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发挥其内在积极因素
④独树一帜,在全球治理中逐渐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在一百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这表明( )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中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④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五四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他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由此可见,“五四”精神( )
①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筑牢人们的理想信念之基
②凝聚着奋斗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④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广大民众奋发图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上个世纪,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集中体现了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今天,我们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动态清零”,一次次遏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两弹一星”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 )
①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时代表现
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变的共同追求
③都彰显着时代精神的力量
④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1992年以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如今,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奏响着新时代的华美乐章。这说明( )
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②中华儿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
④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竖起不朽的丰碑。由此可见( )
①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之中
②中国共产党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③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力量
④植根于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蕴含着现实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为了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暨百校“红军班”活动:在全区100所学校中筛选出100个“红军班”。每年寒暑假,“红军班”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军营体验活动,与官兵同吃、同训练、同学习。教室里,学生们坐姿端正、认真听课;操场上,队列整齐、口号响亮;寝室里,内务整洁、被子方方正正……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学生的国防意识大大增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文化“正流行”,《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典籍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链,构建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自开播以来,《尚书》、《本草纲目》、《论语》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场,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一次次焕发新的光彩。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还在于它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让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激荡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带来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坚持保护与开发并存,转害为利,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推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灾害面前不屈服、不退让,在困境中奋勇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分析新时代黄河精神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诗人在山水中获得创作灵感,赋予了自然风景文化内涵,游客游览桂林山水的同时享受自然与文化双重之美,①④正确:②错误,自然不需要依赖文化,文化产品则离不开物质载体;③错误,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纯粹的自然不是文化。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的原因在于,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同时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的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①④正确;汽车文化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会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②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①错误,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法太绝对;②③正确,材料“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说明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④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人们情感的集中表达;故选:B。
4.答案:B
解析:①:VR虚拟展厅能让观众可在线一览青岛古代文脉记忆,这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正确;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且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②说法错误;③:青岛市博物馆打造“网游青博”数字化品牌,持续推送优质数字文化资源,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发展文化,③正确;④: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作为精神现象推动着社会发展,④说法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①: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出一条互尊互相、合作共赢之路,因此“信”字当选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这表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①正确。②:文化是对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如实”说法错误,②排除。③:“信”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信,诚也”,这恰恰与我国“一带一路”坚持的理念不谋而合,说明中华优秀文化能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③正确。④: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决定”说法错误,④排除。故选A。
6.答案:B
解析:注意本题设问是“此举意在”。从材料具体信息来看,主要是集中在保护和交流两个维度。②“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不属于这一做法的目的,特别是“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显然是材料中的举措做不到的。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材料中的对联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①符合题意。“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体现了文化的区域特征,③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②说法错误。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中“决定”夸大了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说法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表明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也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②不符合题意。④中“无法区分”说法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孝是维系家庭与族群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C应选。A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不选。材料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未体现其能够为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B、D不选。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中,借鉴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发挥其内在积极因素,②③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解决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一切问题,①错误。习近平外交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在全球治理中逐渐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④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涉及民族精神的地位、爱国主义,故①③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故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人们的理想信念之基,①错误。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支撑着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这说明五四精神凝聚着奋斗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广大民众奋发图强,②④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③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政治认同。“两弹一星”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时代表现,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①④符合题意。“两弹一星”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分别反映了中国人民推动航天军工事业进步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事迹,两者所体现的追求不同;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伟大抗疫精神没有彰显时代精神的力量,②③不选。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三十年来,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为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们身上洋溢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彰显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②正确。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是根本动力,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载人航天精神,④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①错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丰富着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民族精神植根于时代,始终蕴含着现实意义,②④正确。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力量,③错误。
16.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
③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包括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方式、特点、文化的作用。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为了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暨百校“红军班”活动→可联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关键词②:“红军班”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军营体验活动,与官兵同吃、同训练、同学习。教室里,学生们坐姿端正、认真听课;操场上,队列整齐、口号响亮;寝室里,内务整洁、被子方方正正→可联系文化影响人方式;关键词③: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可联系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关键词④: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学生的国防意识大大增强→可联系优秀的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7.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②《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③《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得到弘扬。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以期构建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自牛年新春开播,《尚书》《本草纲目》《论语》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场,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一次次焕发新的光彩”,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有利于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材料“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还在于它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得到弘扬。
18.答案: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黄河精神作为优秀文化对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弘扬黄河精神有利于提升民族素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③中华民族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黄河精神折射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分析新时代黄河精神的作用,属于意义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切入点较大。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坚持保护与开发并存,转害为利,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推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灾害面前不屈服、不退让,在困境中奋勇前进”,可联系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展现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