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2.三圈环流甲为低纬环流。乙为中纬环流。丙为高纬环流。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判断正误。(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没有规律。(×)(2)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是形成三圈环流的重要原因。(√)(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规律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南飘扬B.向西北飘扬C.向西南飘扬D.向东北飘扬答案 B解析 中山站位于极地东风带,吹东南风,所以五星红旗常年向西北飘扬。3.气压带的成因都是热力因素形成的吗?提示 不是。气压带的成因归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原因);另一类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而引起的(动力原因)。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原理: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相间分布。(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2)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2.表现(1)北半球时间 气压带 气压中心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2)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3.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3)表现:亚洲东部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一带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1.判断正误。(1)亚洲高压是切断副极地低压带的唯一冷高压。(×)(2)南半球海洋分布广阔,没有形成冷高压与热低压。(×)(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南亚地区夏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2.南亚地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东南风 B.东北风、西南风C.西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东南风答案 B解析 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3.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最为典型的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使冬、夏季风变化最为显著,季风最为典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019年,某航空公司为实现跨大洲不间断飞行而推出一系列试飞计划。当地时间10月18日21时27分,一架客机从纽约,经过19小时15分钟的飞行后,降落在悉尼。11月15日,另一架同型号客机用时19小时由伦敦直飞悉尼。下图为两次测试飞行的航线示意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两次飞行的前半程飞行速度的快慢,并分析原因。(2)航班途径赤道附近上空时,颠簸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什么?(3)画出伦敦至悉尼航班沿途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成果展示] (1)伦敦至悉尼航班前半个航程速度快,纽约至悉尼航班前半个航程速度慢。原因:飞机在中纬度飞行,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伦敦至悉尼航班前半个航程顺风飞行,速度快;纽约至悉尼航班前半个航程逆风飞行,速度慢。(2)赤道地区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下,空气对流运动旺盛。(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1.抓“受热”——突破热力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由于赤道与极地地区冷热不均,在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上图。2.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3.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4.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5.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读某季节部分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1)~(3)题。(1)此时,北半球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图中风带①的风向为( )A.西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东北风(3)关于图中②和③气压带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B.②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C.③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D.③冷暖空气相遇,冷空气下沉科学思维气压带、风带的判定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此时,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读图可知,风带①是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西南风。第(3)题,图中②气压带是副热带高压带,是空气运动到30°纬线上空,集聚下沉形成,炎热干燥;③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是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答案] (1)D (2)A (3)C 提升运用能力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读图,完成1~2题。1.图示该气压带(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线间隔是4°,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D项错误。2.推测该气压带是( )A.副极地低压带 B.赤道低压带C.极地高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该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压带,B项正确。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更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夏季,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是如何形成的?(2)“东海龙王”吹送的夏季风即东亚季风为何为东南季风?(3)此时南亚为何为西南季风?[成果展示] (1)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在北纬30°附近,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其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称为夏威夷高压。(2)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欧大陆,东亚季风表现为东南季风。(3)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图解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2)分布①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②北半球1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2.季风环流(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①冬季②夏季(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3)题。(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科学思维根据气压分布判定季节第(1)题,由图中区域轮廓可以看出,亚洲出现低压中心,为夏季。第(2)题,夏季亚洲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附近,为图中①的位置。第(3)题,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答案] (1)B (2)A (3)C 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北美洲2018年某日气压形势图(单位:hPa)。据此完成1~2题。1.该图所示月份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A.1月 海洋上为高气压 B.1月 海洋上为低气压C.7月 海洋上为高气压 D.7月 海洋上为低气压答案 B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判断,此时北美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主要是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是1月份,北半球是冬季,陆地温度较低,形成高压中心,B项正确。2.该月甲地盛行风向及成因,正确的是( )A.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此时甲地背靠高压,面向太平洋低压,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近地面摩擦力的综合影响,形成东北风;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C项正确。教材活动巧点拨思路点拨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温度在冬、夏季节会有差异。冬季陆地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夏季陆地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原本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会被分割,形成一个个高压中心、低压中心。成果展示 1.(1)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因为冬季陆地散热比海洋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2)夏季大陆上形成低压。因为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中心。2.不再呈带状分布。受陆地上高压、低压的影响,呈带状的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都被分割打破,形成一个个高气压中心和低气压中心。由此可以推出结论: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使得原本呈条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分割,形成一个个高压、低压中心相间分布。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观察当地风向,绘制风向图。2.查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资料,说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成因、季节变化特征。3.查找“马纬度”的相关资料,说明“马纬度”的含义及成因。展示与评价 略。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甲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 B.极地高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答案 D解析 图中显示,甲气压带位于30°S附近,且以下沉气流为主,为副热带高压带,D项正确。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时最有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答案 C解析 图中显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分别位于30°S以北、赤道以北,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最有可能是7月,C项正确。3.乙风带移动后,可能形成( )A.南亚的西南季风 B.南亚的东北季风C.东亚的西北季风 D.东亚的东南季风答案 A解析 图中显示,乙风带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这是南亚西南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A项正确。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回答4~5题。4.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盛行西北风D.30°~40°盛行西南风答案 D解析 甲图为北半球,此时赤道低压带移到0°~10°S之间,图中0°~10°和10°~20°之间盛行东北风,20°~30°盛行下沉气流,30°N~40°N受西风带影响,风向为西南风。5.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答案 B解析 甲图表示北半球冬季,为1月份;乙图30°N~40°N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为北半球夏季,为7月份。下图为60°N某月份海陆气温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6.上述“某月”是指(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亚欧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说明应该是北半球冬季,因此“某月”是指1月。7.该月份控制B、C两地的气压中心分别是( )A.亚洲高压、夏威夷高压 B.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C.亚洲低压、阿留申低压 D.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答案 B解析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陆地降温比同纬度海洋快,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压则高于同纬度海洋,根据图示可知,亚欧大陆气温低于海洋,说明应该是北半球冬季,B位于亚欧大陆上,应该是亚洲高压,C位于太平洋上,应该是阿留申低压,B项正确。8.该季节A、B两地的风向分别是( )A.东南风 西北风 B.西南风 西北风C.东南风 东南风 D.西南风 东南风答案 B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冬季,A位于欧洲西部,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向为西南风,B位于亚洲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答案 C解析 根据风向和纬度可知,图示M气压带应是副热带高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M气压带位于南半球。10.图中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②是南半球盛行西风带,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④是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图中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是④③①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风向。读图,完成11~12题。11.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答案 B解析 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ad表示冬季风。12.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答案 C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项正确。二、综合题(共2题,共52分)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在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远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靠风力乘帆船,完成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壮举。帆船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常因无风而等候,导致船上的马匹因缺少淡水、草料而死亡,这一纬度附近被船员称为“马的死亡线”,或称为“马纬度”。下图为世界航海重要出发地或到达地位置示意图。(1)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远航出发地(甲)和到达地(乙)经过了哪些气压带或风带?(6分)(2)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丙)之初,因其风浪巨大,将该地称为“风暴角”。这里风浪巨大的原因是什么?(4分)(3)简要解释“马纬度”环境特点的形成原因。(4分)(4)郑和下“西洋”出发时(出发地为丁),应选择________季;返航时(返航地为戊),应选择________季。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6分)(5)分析戊地夏季风的成因。(6分)答案 (1)盛行西风,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东北信风)。(2)地处中纬度,受盛行西风控制;海域辽阔,摩擦力小。(3)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4)冬 夏 出发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冬季盛行偏北风,可顺风航行;返航地位于印度洋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可顺风航行。(5)戊地位于南亚,夏季时,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亚洲低压的吸引,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解析 第(1)题,哥伦布出发地位于中纬度地区,到达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沿途受盛行西风、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的影响。第(2)题,好望角位于非洲南端,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摩擦力小,因而风浪巨大。第(3)题,马纬度地处南、北纬30°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第(4)题,出发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冬季盛行偏北风;返航地位于印度洋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风。第(5)题,戊地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其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14.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1)根据北半球的气压形势判断图示季节,说明理由。(4分)(2)某季节东北风与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该季节为___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3)乙气压中心为________,分析该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0分)(4)指出丙气压中心强弱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答案 (1)冬季。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海洋出现低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2)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变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3)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时,亚欧大陆降温幅度大,使亚欧大陆出现冷高压。影响: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亚洲东部形成冬季风。(4)冬季强,夏季弱。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温度相对较高,上升气流增强,使气压降低,低压增强;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下沉气流增强,使气压升高,低压减弱。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海洋出现低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甲位于赤道以北的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变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第(3)题,乙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形成了亚洲东部的西北季风。第(4)题,丙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气压越低,低压中心越强。夏季,海洋为冷源,气压升高,低压减弱;冬季,海洋为热源,气压降低,低压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