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说课将围绕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出本节的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设置为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必修一,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判断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了解了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来谈一谈对于学生的了解:通过高一对地理较为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能根据一定的图文资料,对地理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为欠缺,所以学生在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运动过程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规律,发挥其主体作用,避免死记硬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分析,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后能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明确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学生在学习、理解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基础上能绘制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并能归纳和总结气压带和分带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区域认知: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规律,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绘图读图能力。教学重难点:结合以上的分析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将通过情景教学法、温故导新法、讲授法、谈话法、地图法、合作学习法等主要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我将着重讲述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将从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来进行展开。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景)“同学们听说过,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那么麦哲伦团队经过不同海域的大气状况有什么差异呢?让我们来阅读一段材料”“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看完材料后询问同学以下问题:①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②帆船队航行的30°S以北海域为何吹东南风?③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温故导新法:(带领学生复习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判别)说到“风”同学们可能会想到高一时学习的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利用“局部地区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北半球风形成的作用力及风向”图,带领学生复习风的形成过程,风形成的作用力及近地面与高空的风向。为了分析麦哲伦环球航行在不同海域遇到的风向和风力的差异,我们需要学习大气环流及其形成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创设情景,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温故导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教学:设问: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区冷热不均,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单圈环流:先简单讲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结合前面复习的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绘出全球范围内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学生绘制完毕,我会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同时提出问题:能否一直维持这种形式的单圈环流?做出假设,建立模型。引出单圈环流存在需要满足的三个假设条件:①全球海陆均一、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②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不考虑回归运动的影响;③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三圈环流做铺垫)三圈环流:去掉③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考虑地转偏向力对空气运动方向的影响以南半球为例,采用讲授法、地图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一同绘制三圈环流的示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掌握,理解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在南半球的分布规律和风向,同时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这个阶段,学生已对南半球三圈环流的情况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南半球为例学生知道,在南半球能形成中、低、高纬三个环流圈,形成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巩固提高环节:采用合作学习法,以同桌为单位将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回到课前的问题导入部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①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②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举一反三:现在请同学们在学习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基础上绘制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时邀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将图补全。(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事后,我对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进行具体解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气压带的成因和气流的运动特征采用讲授法、地图法、谈话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请同学们读图3.10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并尝试描述,归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气压带的成因和气流的运动特征。之后我再进行补充归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去掉②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这个假设条件,考虑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采用讲授法和地图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图3.11,请大家读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又有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得出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在一年内进行周期性的季节性移动这一特点。并以北半球为例,向同学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特点。小结作业: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地理的方法?以这种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作业: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本次课我预留了预习作业,旨在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同学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建立模型的方法,去掉最后一个条件①全球海陆均一,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对本节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进行预习。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且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为知识推导过程,右边为本节课的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