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消 息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的主要特征:①用事实说话;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③时效性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预习资料速查
新 闻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闻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抒情等。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第一部分:导语。概括介绍人物、地点及全局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语言精练,气势壮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人数、区域及战果。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读课文,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的本质,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深度,提升了其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提到“汤恩伯”的目的是什么?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导语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渡江概况
具体战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
展渡江战役盛况
1.详略得当。
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两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叙议结合。
这篇新闻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归纳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消息,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消息的认识。(200字左右)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