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答题卡三综合考试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 1 分钟收取答题卡第Ⅰ卷 客观题第Ⅰ卷的注释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得分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由于( )形成的。A.土壤流失 B.泥沙堆积 C.火山喷发 D.地震2.如图,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由( )形成的。A.风力侵蚀. B.泥沙沉积 C.海水冲刷3.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A.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西高东低4.地球卫星图上蓝色的表示[ ]。A.云朵 B.海洋 C.陆地5.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A.火山、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但风、水等不会改变地形B.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山地C.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有多种地形地貌6.火山喷发的地点一般是( )A.地壳任意处B.地壳厚而坚硬的地方C.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7.发生地震时,如果不能逃离室内,下列求生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A.拨打电话求救 B.躲在结实的柜子下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8.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会( )A.固定沙石、植被 B.塑造地表形态 C.带走所有泥土9.李智小组用实验来模拟地震成因及其对地形的影响,以下哪种施切力的做法模拟了“地震造成地表错位"的情况? ( )A.B.C.10.右图中破碎的岩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 B.人类 C.水 D.风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12.如下图所示,下列属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地貌的是( )。A.堰塞湖B.长白山天池C.黄河第一湾13.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B.海洋的地壳比大陆更厚C.地壳中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D.地壳的运动是无法察觉的14.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A.逐渐变弱 B.逐渐变强 C.保持不变15.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16.地球仪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 B.赤道 C.极圈17.2022年10月22日,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为研究地震成因,科科将多条毛巾叠放在桌面,然后把手放在毛巾上,用力向中间挤压,毛巾的中间凸起来(如图所示)。毛巾模拟的是( )。A.岩层 B.地幔 C.地核18.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 )A.一样的B.陆地部分薄海洋部分厚C.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19.下列地形地貌中,不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A.沙漠B.敦煌的雅丹地貌C.黄河第一湾——乾坤湾20.浙江南部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坡度较缓,低矮的山丘连绵不断。据此判断,浙江南部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阅卷人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小题3分,共15分)得分21.火山喷发带给人们的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22.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2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24.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25.地球的最外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共25分)得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 壳脆韧性转换带,距离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强烈,是近年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之一。(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汶川地震破坏性巨大的原因的是 ____。A.震源深度仅为10~20千米,属于内陆浅源地震B.地震引发了严重的灾害,如地裂缝、泥石流、山体滑坡C.地震发生在白天(2)为了推测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模拟地震实验。下列是模拟地震实验的步骤,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 → → 。(只填字母序号)A.将小盒子剪成两半,分别用塑料薄膜包裹B.准备模拟实验材料C.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D.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用水、土和成泥,铺在小盒子里(3)如图的操作,模拟了地表的一种自然现象,你认为模拟的是 ____。A.地震 B.火山喷发 C.风化(4)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是 ____的。A.迅速 B.缓慢(5)下面地形地貌最有可能是地震造成的是 。(6)假如地震来了,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____。A.如果我们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B.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C.遇到地震时要保持冷静,保护好自己的头部27.(二)龙龙和华华来到了美丽的地质博物馆,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地质板块模型、岩石和矿物标本、化石展览。(1)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地球探秘展厅,龙龙观察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从外到内依次分为( )三个部分。A.地壳、地核、地幔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2)在博物馆的矿物展厅,华华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他发现,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三大类,分别是( )A.沉积岩、玄武岩、变质岩B.沉积岩、岩浆岩、砂岩C.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3)他们来到了城市与地质环境厅,了解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关于地震的成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碰撞,岩层弯曲破裂迅速释放释放能量从而发生地震B.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分离,岩层断裂错开迅速释放释放能量从而发生地震C.水流对地壳的冲击,导致岩层不断震动从而引发了地震(4)龙龙看到了火山展区,他回家做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材料或实验现象分别模拟的是什么?请连线表示。土豆泥 岩浆酒精灯加热 山体土豆泥顶部的小坑 火山运动稀释的番茄酱 火山口(5)地质展厅里还有很多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作随的地质环境改变,雨水对土地和山丘有侵蚀作用,甚至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龙想要了解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的侵蚀影响,下列有四个装置,他应该选择 和 (填写序号)来进行实验。(6)华华选择了实验装置①和③,她想研究的问题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下游河道比较宽阔,使其流速减慢,导致其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堆积逐渐形成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土壤沉积形成的,水流从上游带来泥沙,沉积在下游,经过漫长的堆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B符合题意。2.【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沙洲是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沉积形成的堆积地貌。3.【答案】C【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4.【答案】B【知识点】地图;地球仪【解析】【分析】 A.地球卫星图上白色代表云朵,错误;B.地球上的蓝色是海洋和湖泊,正确;C.地球卫星图上陆地是绿色,错误。故选:B5.【答案】C【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A、火山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剧烈的、突变的,风、水也会改变地形,是长期的、缓慢的,选项观点错误;B、我国西部多山地,东部多平原,选项观点错误;C、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有多种地形地貌,选项观点正确。6.【答案】C【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火山是由于地下的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所以容易发生火山喷发的地点是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7.【答案】B【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考查发生地震时的求生方法,在来不及跑出居所的情况下,可以躲在结实的家具下面,双手保护头部。8.【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就越大。水流的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越大。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故选B。9.【答案】A【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李智小组用实验来模拟地震成因及此对地形的影响。A施加力的做法模拟了“地震造成地表错位”,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开,错位;B是向两边用力,不会出现地表错位;C是上下用力,也不会出现地表错位。10.【答案】D【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观察图中的岩石形状和位置可知,此岩石在山顶、形成主要原因是风的作用。11.【答案】C【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考查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占比为3:7,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12.【答案】B【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堰塞湖是地震后形成的地貌;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黄河第一湾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13.【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A.地壳是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故A正确;B.大陆的地壳比海洋的更厚,故B错误;C.岩浆分布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C错误;D.地壳运动是可以察觉的,故D错误。故选:A。14.【答案】A【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如果河流从崎区不平的山地流过,坡度大流速快,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水中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床变宽,流速变慢,对士地的侵蚀减小, 携带泥沙的能力会逐渐变弱,河水携带的泥沙减少,发生沉积现象。15.【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 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16.【答案】B【知识点】地球仪【解析】【分析】地球仪上的纬线都是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距离南北两极距离相等。17.【答案】A【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毛巾模拟的是地震的成因,描述的是岩层受力后向中间挤压造成的。18.【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根据对地壳的认识可知,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19.【答案】C【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水流的作用形成的。20.【答案】D【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由题意可得,浙江省南部地区低矮山丘连绵不断,说明该地海拔较低,且低矮山丘主要指丘陵,故浙江省南部地区的地形主要是丘陵。21.【答案】(1)错误【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 火山喷发有很大的破坏性,但火山喷发后,喷出的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对于我们是有利的。22.【答案】(1)正确【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遗体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煤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3.【答案】(1)错误【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有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有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水力、冰川等。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会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等现象。24.【答案】(1)错误【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如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题目观点错误。25.【答案】(1)正确【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26.【答案】(1)C(2)B;A;D;C(3)A(4)A(5)C(6)B【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遇到地震时,不要惊慌,要躲在能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保护好头部、眼睛和口鼻;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等。(1)分析选项可知,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20千米,属于内陆浅源地震,地震引发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地裂缝、泥石流、山体滑坡,AB属于汶川地震破坏性巨大的原因,C地震发生在白天不属于汶川地震破坏性巨大的原因。(2)为了推测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模拟地震实验。下列是模拟地震实验的步骤,正确的先后顺序是:B.准备模拟实验材料→A.将小盒子剪成两半,分别用塑料薄膜包裹→D.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用水、土和成泥,铺在小盒子里→C.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3)读图可以判断,如图所示的操作,模拟了地表的一种自然现象,该操作与地震发生特征基本一致。(4)地震突发性强,一般瞬间发生,持续时间短,破坏性大,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是迅速的。(5)A.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后来积水成湖,与地震无关,故A错误;B.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与地震无关,故B错误;C.分析图片可知,图中岩层弯曲变形,并出现断裂现象,该地貌最有可能是地震造成的,故C正确;(6)A.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是正确做法,故A不符合题意;B.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躲避到墙角处或卫生间等处躲避地震伤害,窗边墙体结构弱,更容易坍塌,大声呼救没有效果,该做法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C.遇到地震时要保持冷静,保护好自己的头部是正确做法,故A不符合题意。27.【答案】(1)B(2)C(3)C(4)(5)③;④(6)坡度大小对土地的侵蚀影响【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地球表面的特征以及影响地形地貌的内因和外因。(1)地球内部从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2)考察地壳岩石的组成, 地壳的岩石构成主要有三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考察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是因为地壳运动造成地壳岩层互相碰撞挤压,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剧烈的碰撞释放出大量的能量。(4)火山模拟实验中各种材料模拟的现象。(5) 无植物覆盖对土地的侵蚀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有无植被,所以应该选择坡度一样,有植被和没有植被的2个平台进行实验。(6)选择了实验装置①和③ ,变量是坡度的大小,研究的是坡度大小对土地的侵蚀影响。试题分析部分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总分:100分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75.0(75.0%)主观题(占比) 25.0(25.0%)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25(92.6%)主观题(占比) 2(7.4%)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实验探究题 2(7.4%) 25.0(25.0%)单选题 20(74.1%) 60.0(60.0%)判断题 5(18.5%) 15.0(15.0%)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序号 难易度 占比1 普通 (100.0%)4、试卷知识点分析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1 地球仪 6.0(6.0%) 4,162 矿物的组成 11.0(11.0%) 273 地图 3.0(3.0%) 44 水对地貌的影响 15.0(15.0%) 1,2,8,10,145 地壳的运动 6.0(6.0%) 22,246 地球的内部结构 6.0(6.0%) 15,187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37.0(37.0%) 7,9,17,23,26,278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6.0(6.0%) 6,219 认识地球的形状 6.0(6.0%) 15,2510 地壳的组成 9.0(9.0%) 13,18,2511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1.0(11.0%) 2712 地形、地貌 15.0(15.0%) 3,5,11,12,2013 设计、制作模型 14.0(14.0%) 2614 风对地貌的影响 6.0(6.0%) 10,19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科学答题卡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A][B][C][D] 6[A][B][C][D] 11[A][B][C][D] 16[A][B][C][D] 2[A][B][C][D] 7[A][B][C][D] 12[A][B][C][D] 17[A][B][C][D] 3[A][B][C][D] 8[A][B][C][D] 13[A][B][C][D] 18[A][B][C][D] 4[A][B][C][D] 9[A][B][C][D] 14[A][B][C][D] 19[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20[A][B][C][D]二、判断题。(对的涂A,错的涂B,每题3分,共15分)1[A][B] 2[A][B] 3[A][B] 4[A][B] 5[A][B]实验探究题(共25分)1、答:2、答:缺考标记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含答案解析和答题卡).docx 科学答题卡.doc